|
|
初级加工难以为继 综合利用破解困局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上周发布了《山西焦化行业经济运行动态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上半年,山西省焦化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及60%,焦炭产量呈负增长态势,企业亏损面达72.5%,行业同比增亏约27.6亿元,成为山西省工业领域中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为此,作为我国煤炭资源大省,山西省已开始酝酿焦化产品深加工整体规划。
山西省焦化行业协会有关人士称,山西拥有占全国半数的焦煤资源,也为大量独立焦化企业的存在提供了资源支撑。然而,也正是由于资源获取的便利,山西焦化行业长期呈现产业集中度较低、产能严重过剩、化产精深加工不足、生产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较为严重的特点,成为造成焦化行业景气度下降、行业运行效率低下的主要内因。
“目前,焦炭占焦化业主产品的70%以上,化工产品占比不到30%。一旦70%的焦炭卖不出去,企业就要减产、降负荷,煤化工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山西焦炭协会秘书长张岗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了对此现状的堪忧。
记者调查发现,在山西省焦化行业化工产品加工中,存在着加工装置小和散的问题。每户焦化企业都建有化产回收装置,但规模都不大,不能集中加工,一些低含量但是具备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就没办法提取。化产加工选择不经济,省内不少焦化企业在申报准入时,被要求必须利用煤气,因此企业不得不将煤气直接用来发电或者干脆白送给周边需要煤气的单位。数据统计显示,山西大多焦化经济园区里的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平均不足50%,焦油化产回收利用绝大部分停滞在初级阶段。粗略估计,全省仅焦炉煤气每年损失价值在50亿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省化企对煤焦油、粗苯等化工产品的加工大都停留在初级阶段,精深加工率、高附加值产品比例都较低;各装置生产的煤焦油性质差距较大,不便于混合利用;焦油深加工技术落后,煤焦油加工企业大都只提取三混或两混馏分后,其余部分用于生产炭黑和沥青等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化工产品每多深加工一次,都能带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经济效益,而现在山西只是实现了初级加工,粗苯、煤焦油回收后大部分直接卖给了省内外的加工厂。”山西焦化协会专家胡益芝痛心地说。
同时,该省现有炼焦化学品深加工企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在煤焦油深加工和粗苯精制产业中,企业布局不均衡,有的企业在建设化学工品深加工项目时缺乏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致使部分地区产品加工能力过剩,装置开工率不高。
此外,炼焦和化工产品加工为同一产业链内的上下游产业,有机联合、上下联动对两个产业的发展均为有利,但是该省炼焦和化工产品加工企业间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如从山西潞城地区焦炉气利用情况看,该地区及周边焦炭产能近2000万吨,完全可满足天脊潞安3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装置的气源供应,但由于和焦炭生产企业无紧密合作机制,该项目在2007年建成后因气源不足被迫停产至今,而焦炭企业也由于无下游化工产品加工支撑而亏损严重。
“只有走化产精深加工、以化为主之路,提高煤焦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焦化企业的生存问题。”山西省焦化协会专家牛振奎透露,山西省经信委已成立焦化行业化产规划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化产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下一步,化产规划小组将通过调研掌握全省焦化化产生产现状,根据各生产企业上报材料,分析相关化产品的技术、市场情况和调研资料,研究提出全省焦化化产品深加工整体规划。
在企业合作布局上,山西省要求省内现有大型化产加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与特大型企业和园区共建化产集中加工平台,鼓励各化产集中加工平台辐射半径内的单独保留企业,以市场或资本为纽带,与相应的化产集中加工平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对区域内的甲醇、煤焦油、粗苯等前端化产品进行集中加工。
在化产生产格局上,山西省将鼓励进行煤气高附加值加工利用,生产国内短缺的烯烃等石化替代品、乙二醇、聚甲醛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结合山西省化工产品生产情况,将以焦炉煤气制甲醇300万吨/年为基础,力促一个年产60万吨以上的甲醇合成烯烃项目建成投产,同时再开工建设一个。此外,还将以全省年焦油加工能力300万吨、粗苯精制能力100万吨为基础,形成粗苯精制及煤焦油馏分酚油、萘油、洗油、蒽油、二蒽油、煤焦油沥青等系列产品及延伸产品产业体系。
据了解,企业化产精深加工形成规模,是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的五大目标之一。山西省计划在 “十二五”末,实现对焦化副产品的充分二次加工,个别产品取得技术突破实现三次加工,形成分工合作,专业化发展格局,打造煤化工发展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