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撰文:中国经济今年遇到的困难,在明年起码是在明年的上半年仍会存在。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纠结中。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所谓“正常”,是相对于过去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开始出现了健康发展的苗头。
迄今很多人愿意用“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词来总结概括我国过去30多年的骄人成绩与经济奇迹。在此,笔者更愿意用“中国故事”一词来概括。
笔者在2011年年中、年底曾判断:“从趋势看,未来中国经济必然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的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
这一趋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力量决定的,并不完全是经济周期的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所能简单支配、调控的。此时如果采取相反‘过度的’政策调控,只能使经济震荡加剧。所不同的,只是表现时间的早晚问题。
中国经济趋于“正常”
一年多过去了,经济增速已经出现逐步下滑的态势。GDP增长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面对这些数据,市场舆论都认为是“筑底企稳”。
但进一步分析,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经济已见底反弹,快结束在底部的运行,盼望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季度GDP数据逐季下滑并趋稳,说明经济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
对此,笔者个人更倾向于后者。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国民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调整的阶段。所谓“正常”,是相对于过去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状况,开始出现了健康发展的苗头。
这表现为:一是伴随过去那种GDP两位数不可持续的高增速,出现了明显下滑,海外所担心的“中国崩溃”并没有出现,经济实现了“软着陆”。
二是多年期盼的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出现了好兆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55%,超过投资50%的贡献率。当然,我们仍然必须警惕,在中国经济成长中间,居民消费仍然很低很低,政府的消费比重较大。
三是地区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也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明显快于沿海地区的增长。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也在加快。
四是在经济总能耗下降的同时,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
五是在货币总量相对偏紧的同时,全国信贷结构得到了改善。其中按新统计口径计算的小微企业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三季度同比增长20.7%,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出9.9个和4个百分点。
六是国际收支结构正趋于基本平衡。
未来发展存四大机遇
从纯经济理论逻辑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中国在本世纪20年代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仍有希望。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四大机遇:
第一,高储蓄率。尽管中国人口正趋老龄化,但在未来的10年、20年,在大国经济体中中国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仍有充裕的资金实力,以支撑经济的增长。
第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仍在过程之中。欠缺的服务行业、产业的转移过程,孕育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三,全球化趋势不会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人口红利”因素,通过逐步参与全球化,从中得到了充分的收益。虽然危机后世界上对全球化有各种反对的噪声,但这毕竟是支流。
迄今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格局未发生颠覆性变化,全球化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趋势不会逆转。因此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发展中的中国仍能继续享受其中的收益。
(关键字:经济 经济纠结 稳增长 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