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开展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是其明确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其中到2017年,低阶煤分级提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0年,建成一批百万吨级分级提质示范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第一次对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提出了明确的规划。
受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和煤化工竞争力减弱影响,社会各界对煤化工质疑之声渐近渐强。甚至连此前已基本被各方接受并被业内寄于厚望的五大现代煤化工产品,也因成本倒挂遭到投资者冷遇。但就在煤化工行业普遍趋冷之际,此前并不太耀眼的煤炭分质利用悄然受到各方关注和投资者青睐。比起规模和投资都较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煤炭分质分级利用投资规模小,水耗少,便于操作。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洁净煤与综合利用部主任张绍强表示,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项目国家一直都在提,只是没有现在这么重视。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的核心是高挥发分煤种全产品都得到高附加值高效利用,它将成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方向。
梳理近10年国家对煤化工的态度和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煤炭分质分级利用项目始终“不离不弃”。
2006年7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还表示要“适时启动大型煤制油品和烯烃工程建设”,但到2008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就要求:除神华集团在内蒙古和宁夏的两个煤制油示范项目外,其他煤制油项目一律叫停。
这之后的2009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都是对煤化工项目收紧的架式。
但到了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国家忽然又对煤化工项目“开闸放水”——国家发改委一气儿给合计24个现代煤化工项目发放了“路条”。2014年5月23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发布《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更明确提出:到2015年,煤制气供应能力达到90亿立方米,2017 年达到32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500亿立方米。
然而,正当业界高兴地以为国家对煤化工的太度由严趋松时,2014年 8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却再次给煤化工行业浇了一盆冷水——在该《目录》中,不仅传统煤化工未被提及,甚至被业界追捧的五大现代煤化工也未列入《目录》。
不过,虽然国家对煤化工的态度飘忽不定,却始终在支持煤炭分质利用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此前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均分别将“煤焦油深加工”和“焦炭副产品综合利用”列入“鼓励类”,甚至在最严格的《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仍将“15万吨/年及以上单套无水煤焦油深加工”列入其中。而煤焦油深加工或综合利用,均属煤炭分质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1月12日,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亦指出:在条件适合地区,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优化褐煤资源开发,鼓励低阶煤提质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低阶煤产地分级提质,提高煤炭利用附加值。并要求到2020年,低阶煤分级提质核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百万吨级示范应用。
多位参与《煤炭“十三五”规划(草案)》和《能源“十三五”规划(草案)》编制工作的专家表示,综合考虑国内外资源供给、经济效益与环境影响情况,“十三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规模将被严格控制。其中,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实际产能将比预计产能压缩一半以上。但对煤炭分质利用却继续给予支持。
延长石油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大鹏表示,在煤化工政策日益从严的背景下,国家依然给予煤炭分质利用开启绿灯,表明其发展方向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技术路径和项目的经济、环保、清洁、高效与节能减排效果得到了高层认可,后期有望在政策呵护下获得长足发展。
所谓煤炭分质利用,就是根据煤炭的物质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首先采用中低温热解技术对煤炭进行分质,将煤热解成气、液、固三相物质,然后再根据各类热解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区别的进行利用,梯级延伸加工,生产大宗化工原料和各类精细化学品。
煤炭分质分级有两个现实意义,一是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二是半焦通过热解得到有效净化,变成低挥发分、低硫的清洁燃料,以半焦替代散烧煤能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关键字:煤炭 分质分级利用 能否 催生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