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煤化工行业承受着巨大环保压力

2016-1-28 9:14:35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成丽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5年煤化工行业不但面临高油价、高赋税的挑战,更承受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一批项目被挡在了环保门槛之外,而整个产业也将因此重新洗牌。同时煤化工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延长石油集团煤油共炼示范项目试车成功、首个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项目投产、首套煤制乙二醇装置达标达产……而一直不甚明朗的产业政策也开始有了明确的指导意见:环保部发布现代煤化工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能源局出台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标定办法、能源局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等。

 近日,《中国煤化工》杂志社组织评选出2015年中国煤化工十大新闻。参加评选参评的有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领导、煤化工业内著名专家、部分煤化工企业负责人及部分杂志编委等。

 环保部发布现代煤化工项目环境准入条件

 2015年12月22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环办[2015]111号),作为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依据。《准入条件》对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规划布局、用水、选址、废水处理、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处置、地下水污染防治、环境风险防范措施、环境监测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

 在规划布局方面,《准入条件》提出,对于已无环境容量的地区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必须先期开展经济结构调整、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等措施腾出环境容量,并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缺水地区严格控制新建现代煤化工项目。

《准入条件》提出,在行业示范阶段,应在煤炭分质高效利用、资源能源耦合利用、污染控制技术(如废水处理技术、废水处置方案、结晶盐利用与处置方案等)等方面承担环保示范任务,并提出示范技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应对措施。

  在2015年一年中,环保部多次驳回煤化工项目的环评报告,致使这些项目搁置。1月29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不予批准苏新能源和丰有限公司40亿标准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6月26日发布了《关于不予批准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和《关于不予批准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通知》。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2015年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新兴煤化工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成果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唯一的一等奖。

  2010年8月,神华集团包头180万吨/年甲醇进料产60万吨/年烯烃的全球首套、世界目前规模最大DMTO装置投产成功,标志着DMTO技术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目前,宁波禾园、陕西延长、中煤榆林、青海盐湖、山东神达、陕西蒲城等十余套DMTO项目已投产。

  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的开发成功,不仅开创了新的烯烃生产技术路线,有力推进了我国现代煤化工行业产业升级和能源化工结构调整,而且对于国家实施石油替代战略、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延长石油集团煤油共炼示范项目试车成功

  2015年1月31日,由延长石油集团筹建的全球首套45万吨/年煤油共炼工业化示范项目流程全部打通,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

  2015年8月中旬,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该装置进行72小时连续运行现场考核,结果表明在煤粉浓度为41.0%时,煤转化率为86.0%,525℃以上催化裂化油浆转化率为94.0%,液体收率达70.7%,能源转换效率为70.1%,吨产品水耗1.6吨。

  2015年9月15日,由延长石油集团自主开发的煤油共炼成套工业化技术,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技术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技术创新性强,总体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于煤炭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个百万吨级煤间接制油项目投产

  2015年9月15日,陕西未来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兖矿榆林100万吨/年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投产,产出了优质油品。这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和陕西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全球第一套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是我国煤洁净利用技术产业化的里程碑。

  据了解,100万吨/年煤间接制油项目采用了50项专利技术,建成了目前世界最大的费托合成反应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项目采用的低温费托合成专利技术具有柴油选择性高、催化剂消耗低、生产强度大、能量利用效率高等优势,碳转化率为98%~99%。项目生产负荷已达到70%以上,已累计生产油品3万余吨。以市场煤价、油价计算,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3亿元,实现利润约1.5亿元、税收21.5亿元。

  首套煤制乙二醇装置达标达产

  2015年8月27日,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消息,过去一年里,该公司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实际运行331天,累计产量17.3万吨。目前装置日产量已提高至580吨左右,且产品完全符合GB/T-4649-2008石油级乙二醇质量标准,优等品率达到100%,受到多家聚酯企业的认可。这不仅意味着国内首套大型煤制乙二醇顺利达产,还标志着此项技术已日臻成熟完善,具备大型商品化生产条件,将对国内乙二醇生产带来重大变革。

  首套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国产化

  2015年8月23日,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杭州汽轮机集团、杭州制氧机集团联合研发的我国首套国产10万等级空分装置压缩机组在沈鼓集团营口生产试验基地整机试车成功。用户企业神华宁煤集团在验收意见中表示,该机组完成了在汽轮机的驱动下空压机、增压机全速全压全负荷性能试验,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且优于美国石油协会标准(API标准)。

  空分装置配套压缩机被誉为煤化工工艺流程的心脏。大型空分装置配套压缩机组因技术复杂、制造难度大,长期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是制约我国大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突破这一瓶颈,国家能源局将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制油装置列为重大能源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之一,沈鼓集团凭借技术优势和先进的工艺装备承接空分装置用压缩机项目,成功完成了国产化研制任务。

(关键字:煤化工行业 承受着巨大环保压力)

(责任编辑: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