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举办的2018中国(国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会在西安开幕。在当天召开的院士论坛上,来自业内的6位院士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展开研讨、献计献策,认为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可以形成新的更合理的产业结构。
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院士表示,化石能源作为主体能源的格局不会改变,但面临资源、环境、气候等挑战。中国能源革命分三步走,预计到2030年,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为80%左右,其中煤炭仍占中国一次能源结构50%左右;到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为4:3:3。
“中国的能源结构与供需关系,决定了发展现代煤化工势在必行。”谢克昌说,要在现代能源体系理念下实现煤炭绿色转化,坚持现代化、大型化、分质联产化、多原料化、智能化,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技术,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及产品的绿色化。他认为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从理念、工艺、技术、产品、管理全方位升级。比如石油替代和醇、醚、醛、芳烃、烯烃等下游含氧化合物是合理选择,在原料和路线选择上要以低阶煤清洁高效利用为主。产品升级方面,煤制油可发展超净汽油、柴油、军用特种油、润滑油及精细化学品,煤制烯烃开发特殊用途功能材料、衍生品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认为,煤化工应深度拥抱石油化工,差异化发展下游产品。即使传统煤化工的乙炔存在成本低、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通过技术创新也有新出路。比如氢等离子体与粉煤合成乙炔技术,能耗降低35%,没有废渣、废气排放,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深加工下游产品。
“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存在资源禀赋缺陷、加工结构性缺陷及技术与创新能力缺陷,而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可弥补这些不足,二者应协调发展,形成新的更合理的产业结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说,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快速发展,已位居世界前列,为补充石油化工产品不足奠定了基础。该所最新研发的甲醇制烯烃第三代技术(DMTO-Ⅲ),单套工业装置甲醇处理能力可达300万吨,烯烃选择性达90%,2.6-2.7吨甲醇可产1吨烯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表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面临瓶颈,需要变革与创新技术。该团队研发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成功将煤炭化学能直接高效转化为氢能,可配套化工产品或发电多联产。与传统煤气化制氢不同,超临界水制氢将煤气化、变换反应整合在一起,省去了除尘、变换、脱硫等工艺,大大简化了工艺流程,从源头上根除了硫化物、氮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大幅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关键字:煤炭 清洁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