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弱势增长。从当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8月份PMI为49.2%,跌至“荣枯线”以下、美欧外需的低迷,皆显示即将公布的8月进出口数据也不容乐观。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和出口大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增长中仍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外贸的低迷不仅会拖累经济的增长,更关键是还将形成新的就业压力。当前中国经济保增长正处于关键时期,保外贸无疑将成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外贸“低增长”的四大主因
201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呈现“低增长”态势,1-7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出口及进口总额分别增长7.1%、7.8%及6.4%,未达到10%的预期目标,尽管未来几个月有可能因翘尾因素和年终企业岁货等因素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但从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低速增长,小幅波动”将成为全年、甚至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总体趋势。分析判断,形成当前我国外贸“低增长”格局有四大主因:
一是主要贸易伙伴需求不振。贸易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需求,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欧盟、日本陷入增长困境,扩大再生产及消费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对中国产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减少。其中,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市场出口的不振成为我国外贸呈现低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二是贸易摩擦和壁垒日益上升。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形下,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和壁垒持续上升,来自欧美的双反调查范围不断扩大,金额持续上升,对我部分产业出口造成严重影响,光伏产品的双反案就是典型例子。
三是外资增量和加工贸易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50%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属于投资带动型出口增长模式,而外资增量不足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此外,加工贸易对进出口的贡献持续减少。
四是国内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缺失。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分析,影响一国对外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近年来呈下降趋势,高端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的竞争和摩擦,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有来自低成本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挑战。我国的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建材等15个行业,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落后5~10年。工业化水平的不均衡和产业创新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我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国内省市区域之间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和存在的差异,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和竞争条件存在的障碍,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内生增长的动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必将影响外贸企业出口的活力及竞争力。
三大政策解困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此轮经济危机暴露了发达国家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经过长期调整才可能恢复经济增长的活力。短期内外需减弱将是中国外贸难以避免的外部制约因素。因此,中国外贸要保持稳定增长,只有从企业内部竞争力和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从当前形势看,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逆转,唯有加大市场化改革和政策调控力度,帮助企业减负度过难关,营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才能助推中国外贸集聚增长动能,再现发展生机。
一是尽快研究推出全面减税政策。面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及外贸困难局面,传统的投资拉动政策余地已越来越小,修补性的调控政策难以根本扭转制造业和外贸出口的困境,营改增和部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难以根本缓解实体经济的困难。
(关键词:外贸 经济 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