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橡胶梦(一)

2021-1-27 14:04:5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现代人离不开橡胶,小到导线和脚上的胶鞋,大到卫星、战略装备等。但《大英百科全书》第十版却记载道:橡胶树仅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以外的地区为种植橡胶的禁区。如果这个结论成立,中国,即使是最南端的海南岛,也处于北纬17度线以北。

西方一直对中国实行橡胶封锁。他们宣布:一颗橡胶种也不流到中国。一些东南亚国家在美、英两国控制下,订出了严苛的橡胶“封关”法律,莫说偷运成品橡胶,就是把一颗胶果、一截橡胶芽条带往中国,当事者都要遭受监禁、杀头。但仍有人以无畏的胆识和智慧,冲破了禁区。傣族爱国人士、干崖第24任宣抚使刀安仁曾从新加坡买了8000株胶苗,种植在北纬24度50分、海拔960米的盈江县凤凰山。虽然最后只有一棵存活,但它向世界证明,中国冲破禁区种活了属于自己的橡胶。

1949年,中国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开始种植天然橡胶,年产干胶199吨。但对新中国整个工业建设,这个数量微乎其微。橡胶的缺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彻底解决对进口橡胶的长期依赖,种出中国人自己的橡胶,成为新中国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1952年,政务院决定开辟云南中国第二橡胶基地,在云南种植橡胶。

1954年,中国科学家在云南试种橡胶成功,1958年,云南橡胶基地人力缺乏,举步维艰,严峻的局面惊动了中南海,专门开会讨论解决这个难题。王震向毛泽东汇报云南急需人的情况,毛泽东略加思索,果断地说:“我们家乡人多,可以调一些去开发边疆。”就因毛泽东这句话,中央秘密下达命令:调集五万名湖南青壮年奔赴云南,去完成这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任务。

1959年10月15日,一场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迁徙在湖南醴陵、祁东、祁阳三县进行,数万湖南青壮年拖家带口奔赴云南支边种植橡胶。50多年了,他们在云南已有第四代13万多人。远在他乡的湖南老乡是怎样经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程的?

(关键字:橡胶 橡胶市场)

(责任编辑: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