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孙中山兴致勃勃地到达新加坡,积极成立同盟会,同年8月,马来西亚的芙蓉、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地相继成立同盟会。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恰好契合了邓泽如的人生追求,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马来西亚分会会长。1907年,孙中山发动镇南关之役,策动清将黄元桢起义,拟攻河内,克云南,起义军急需军饷,孙中山就派汪精卫带上他的信函到马来西亚找邓泽如,恰巧邓外出不在,回家后见到孙中山的信,便急走数百里直追汪精卫,捐助数千元,以应军饷之急。 镇南关之役挫败后,孙中山的革命理论在新加坡遭到些许冷遇,孙中山他决定将视线转到马来半岛的其他地区。1909年2月,孙中山亲自去森美兰、芙蓉、吉隆坡宣传革命,邓泽如至此才第一次与孙中山会晤。在这次会晤中,孙中山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革命形势,解剖了清政府**无能的政治机理,详细介绍了革命纲领和策略。
孙中山清晰的思路、坚毅的性格、丰富的表情以及亲和的言谈,都给邓泽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们结成牢不可破的革命战友。这以后,东南亚英、荷属地的同盟会总会就从新加坡迁到了马来西亚的槟城,并派邓泽如负责党务和筹款工作。此外,孙中山在新加坡筹办的《中兴日报》招股募捐工作,也由邓泽如负责。邓把这些革命之事当做自己的分内工作尽心竭力,每事必办出精彩结果,这使孙中山很是感动。橡胶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胡汉民到南洋筹款,图谋再次起义,但走遍新加坡、芙蓉、府坡、马六甲及怡保等地,仍未有华侨响应。当时邓妾陈氏刚生下第一个儿子邓光夏(黄兴给他起的名字),产后又患有重病。但为了筹款支持革命,邓还是毅然离家奔走于各地华侨社会。 这时的邓泽如,俨然把自己当做革命的组成部分,他的家产自然也当做革命的组成部分。人到了这种境界一定超越了常人的思维和伦理。
现如今,有些人笑话这些人很傻。认为万贯家财还复无,不值得。岂不知,先贤们是有信仰有追求的一代,他们为了大我舍小我,留下了万代英名。而取笑先贤的人们,再有财富支撑也显得那么卑微。邓泽如为了革命不仅自己荡尽家财,而且成了革命的“筹款机”。 孙中山曾赞他“筹饷之功,必与身临前敌者共垂千古而不朽矣”,“足见苦心劳力,为国奔驰,钦佩无极也”。胡汉民在《恭祝泽如邓先生五十寿序》一文中也说:“黄克强(黄兴)先生语余曰:以言南洋爱国之士,吾必以邓君泽如为巨擘。”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邓泽如全身心投入筹款工作,及时募集47663元,占黄花岗起义前各地华侨捐款的第二位,有力地支援了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起义。1911年12月,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途经新加坡回国,邓泽如前往会见。孙力邀邓回国拟委以要职,邓却极力婉辞,足见邓的品格……
(关键字:橡胶 高深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