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首创,中国天然橡胶的发展历史定位

2021-3-15 11:43:10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1951年1月1日,南林农场在这个新年开启的日子诞生,她比海南农垦创建还要先一年。


  发展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海南担负着这个使命。南林农场地处海南的东南部,高温多雨,是发展天然橡胶理想的地方。因此,新中国的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从这里寻源。


  时间追溯到1950年11月,海南刚解放。就是这个时期,以史东林、陈进吉为首的8名万宁县的青年农民,从几十公里外的万宁挑着橡胶种子到南林,与国民党遗留下来的10多名军人,在这片土地上开辟橡胶苗圃。一个月后,黄龙青、赖增义等从广东带来了97名归国华桥,也加入了这个队伍,他们成为发展新中国橡胶事业先驱的一部分。南林因此成为海南农垦建场最早的农场之一。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开始了。


  “一粒种子,一两黄金!”这句最能体现天然橡胶事业价值的话语,是1951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华南垦殖局局长的叶剑英到南林视察时提出的。


  将橡胶种子比作黄金,橡胶事业也如“黄金事业”。“黄金事业”在南林,南林人像爱护生命那样来爱护橡胶事业。在热带丛林里从事垦殖事业,与天斗,与地斗,与毒蛇斗,与疟蚊斗,与疾病斗,与饥饿斗,创业先驱们以铜铁般的意志,开荒种胶,快速将橡胶环山行延伸。1953年底,全场垦荒种植橡胶达2.099万亩。在当时生产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创造了一年开荒种胶1万多亩的“南林速度”。


  几年后,南林的橡胶开始投产,到1958年底,累计生产干胶31.7吨。这是海南农垦人生产的第一批橡胶产品,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橡胶产品。南林的橡胶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到了巅峰,总面积达7.6万亩,1984年的干胶产量达到3347吨的最高纪录,一年上缴利润上千万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南林凸显橡胶大场和骨干企业的地位。


  回顾创业之路,南林的贡献岂止是上缴利润?她创造的橡胶管理的经验,更是可以成为新中国天然橡胶发展史上的灿烂篇章。 ——大块挖茅法。南林地区多茅草,其根系发达与橡胶争肥,种胶必须锄草灭根。建场初期没有经验,开荒挖茅,边挖边捡茅根,一亩地最少要30个劳动日,而且前面挖后面长,效率低。1954年老华侨韩带在实践中摸索到一条经验,将茅草地大块翻转暴晒茅根,数日后再回头打碎泥块捡净茅根,既干净又提高了1/3的工效。这一挖茅法在当时为首创,经广泛推广后被称为“韩带挖茅法”。

来源: 南 林新闻

(关键字:轮胎 橡胶 天然橡胶)

(责任编辑: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