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度被搁置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供需紧张的背景下被再次提上日程。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表示,由于需求过旺,我国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出现趋紧的状况,并表示将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分析称,通胀高企是阻碍能源价格改革的重要原因,我国可选择煤油气等产品价格回落以及整体物价稳定的时机推出能源价格改革。
据刘铁男介绍,尽管今年一季度煤电油气运供需稳定,但由于需求过旺,在生产供给增速高达两位数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仍出现趋紧的状况,未来趋势不容乐观,并表示,在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国家能源局在增加有效供给、采取措施抑制煤电油气不合理需求的同时,将对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
事实上, 包含成品油调价机制调整方案、阶梯电价方案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措施何时出台,一直备受关注,此前国家发改委也曾力推上述方面的制定,但由于居高不下的通胀,让此类改革一拖再拖。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便表示,整体来说,我国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一直在不断改革,但改革速度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认为:“通胀是当前阻碍能源价格改革的最主要因素。”以成品油调价机制为例,尽管是我国一直致力推行的一项措施,但目前还未完全实现与国际接轨,就是考虑到接轨后油价会大幅上涨,对下游产业形成威胁。“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上涨了大约30%,但国内油价仅仅上涨了不到10%,如果让成品油价完全由市场决定,让国内油价完全跟国际油价接轨,国内油价涨幅也将达到30%。”林伯强表示,当前价格改革的难题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国内能源价格被强制压低,一旦启动能源机制改革,国内煤电油气等产品价格将大幅上涨,这会超出民众承受能力。
对此,周修杰也担心,在目前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煤荒”、“电荒”频现的背景下,关于能源改革的言论更多的是对市场的一种安抚,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推动价格改革很可能会进一步推高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的通胀率不利于推广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尽管认为当前物价形势不利于进行能源价格改革,但周修杰也强调,此番能源局再提国内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说明已处于箭在弦上,未来我国能源价格改革,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促使能源价格回归其实际价值,促进能源价格随供需变化而变化,并取消“政府指导价”以及“政府定价”,增强市场结构的竞争性,通过竞争的环境,培养高效率低成本的企业。 “一旦通胀情况缓解,相关措施可能会马上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