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冶有色是重点骨干企业,由于长期的矿业开发形成的尾矿库、边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成为重大的危险源。近日,对于大冶有色各大矿山其地质灾害治理和防灾减灾情况进行了了解。
排除尾矿库安全隐患
位于大冶金湖街办的铜绿山矿,是大冶有色的主力矿山之一,该矿几十年的开发,形成了市重点危险源之一的铜绿山矿尾矿库。该库自1970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堆放尾砂近800万立方米,库容所剩无几。
据悉,该矿尾矿库自2004年出现过一次下沉和开裂现象后,铜绿山矿始终将此处的地质灾害治理列为重中之中,在调整和加强巡坝人员力量的同时,还于2005年的10月、2009年7月两次启动尾矿库的加高加固工程。工程于2010年5月完成。目前,3.09公里长的尾矿库坝高已由原来的33米增加到现在的35米。加宽后的坝面为35米,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为矿山后续尾砂的排放增加了157.41万立方米的库容。
建于1980年5月的铜山口矿周家园尾矿库,随着该矿选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排出的尾砂逐年增多,加上尾矿库接替工程受征地及拆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尾矿库扩建工程进度缓慢,新、老库的生产衔接出现瓶颈。为此,该矿于2011年4月采用“用土工膜袋装湿采尾砂筑子坝”的池填法技术,增加尾矿库的调洪扩容能力。工程完工后,可临时增加30万立方米的库容量,可满足该矿一年左右的生产。
加强边坡加固防护
随着铜绿山矿露天深部开采的进行和丰山铜矿露天采场的停产,边坡在自然风化中出现了局部落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制约了矿山的生产及发展。
两家矿山单位及时向国家申报,获得国家支持。丰山铜矿于2009年11月启动边坡治理工程,并于2010年5月22日全面完工。在工程治理中,该矿采取先进技术对北扩岩质边坡进行了加固防护,面积达17356.7平方米。同时,该矿还对坡面采取植树绿化,在坡脚设置挡土墙,进一步消除和预防了边坡局部崩塌和滚石地质灾害的发生。
铜绿山矿露采南坑自1970年投产开采至负185米后,资源已枯竭。该矿严格按照国家“谁开采,谁回填”的规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矿山的标准,从2005年10月份回填至今。与此同时,该矿还加大露天采场边坡的治理力度。在国家的支持下,2009年8月在铜绿山矿启动了全国第二、湖北省第一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该工程总投资2.57亿元,计划用3年的时间,分三期完成露天采场边坡的治理项目。治理工程采取格构锚护坡、锚索格构加固的技术措施,对露天采场的边坡进行加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格构护坡3万平方米,有效减缓了采场边坡次生灾害的发生。
为实现矿山的安全持续发展,逐年加大井下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进行矿山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治理。并为各个矿山配备地音监测器等一批先进监测仪器,加强井下采场地质变化情况的监测。铜绿山矿、丰山铜矿通过采取及时对采场实施充填
确保井下安全生产
在有色公司所属的铜绿山矿、丰山铜矿和赤马山矿三家矿山中,均面临着井下地质灾害和隐患不断增多的现象。
为此,该公司的方法,杜绝采空区出现塌陷现象。赤马山矿采取科学开采,加强各采场的24小时监控,确保安全生产。
铜绿山矿在提高井下三期工程井下排水、采场开采设计科学性的同时,积极对二期工程井下排洪系统进行整改,新建了负305米中段井下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在逐步实现井下废水零排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井下的防汛能力。
在全力消除矿山地质灾害的同时,该公司各矿山还加快了数字化矿山建设的步伐,相继新建或升级了井口视频监控系统、下井人员刷卡系统等,实现了地面对井下的实施监控,构建了一套衔接无缝隙、监控全覆盖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