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前的冬天,在辽源的一块荒地上,刚刚成立的利源铝材厂工人顶风冒雪,在还没有完全封闭的厂房里便开始了生产。正是靠着这股战天斗地的干劲,利源铝业由一个小铝材厂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上市公司,资产由3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7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上缴税金超亿元,成为辽源市的领军企业。
敢闯敢试,开启“利源速度”
10年前,当时还在做铝材经销生意的利源铝业董事长王民,到南方去采购铝型材时,一次偶然机会见到铝型材的生产过程,这让他很受震动。人家能生产,为什么我们生产不出来,要千里迢迢到南方来买?于是,王民决定于2001年建一个铝材厂。尽管当时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宿舍、没有食堂、没有办公室……该有的一样也没有,但他们义无反顾投入到铝材厂的建设中,渴了喝凉水,饿了吃面包。时值隆冬时节,厂房门窗还没安上,但工人们昼夜不停地安装设备,刚一调试好,便立即组织生产。从开工建厂到投产仅仅用105天,创造了“利源速度”。正是由于高速度,使利源铝业抢占了市场先机,当年就生产1850吨铝型材,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抢占高端,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
尽管利源铝业刚刚建厂,但在设计企业标识时,就体现了其高瞻远瞩:一棵茁壮成长的绿芽,预示着企业将茁壮成长。特别是绿芽背面的一面红旗在地球图案上飘扬,展示着利源面向全球发展的雄心。
一期创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利源人陶醉,而是敏锐地感到,如果只生产普通建筑材,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利源铝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律,瞄准高端市场,坚持生产一代、研制一代、谋划一代的发展战略。2004年6月,投资2.4亿元的2.2万吨轨道列车铝型材项目开工建设。当时是困难重重,资金缺口,加之建筑材料大幅涨价,给项目建设造成了超出想象的难度。但利源铝业没有退缩,在省、市和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提前竣工达产。10年中,利源铝业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新产品开发,投入近5亿元实施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实现了装备水平由普通设备,转变为国际先进设备,产品结构由普通建筑材,转变为高、精、尖的工业型材,由直接销售型材,转变为深加工产品,客户由普通经销商,转变为世界500强企业的“四个转变”。主要产品销售领域有轨道交通、汽车、电子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医疗器械等行业,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为“国家免检产品”,两次被命名为“吉林名牌产品”。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客户有加铝英利公司、美国苹果公司、台湾广达公司、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中国北车集团、沈阳远大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去年实现出口1.4亿元。
高层次发展,打造国际一流铝加工企业
王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出,必须与国际接轨。他转变观念,以更加宽阔的眼界,着手把利源铝业由私营企业变成社会企业,积极争取上市。
2007年,利源铝业进行了股份公司的改制。紧接着,又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引进3家战略投资者,不仅扩大了股本,破解了资金瓶颈,还使来自发达地区的人员进入了公司董事会,参与经营决策,带来新的理念和思想。2008年,利源铝业在省工商局注册股份有限公司。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辅导和帮助下,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2010年11月17日,利源铝业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募集资金8.2亿元。
站在新起点的利源铝业,瞄准了大截面交通运输铝型材市场和特殊铝型材深加工市场,在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目前,在辽源市的全力支持下,募投项目进展顺利。项目达产后,各项指标将再翻一番。
正如当初确定企业名字时所希望的那样,利源铝业已经把利益带给辽源:10年间,利源铝业累计缴纳税金3.4亿元;连续3年被评为辽源市的纳税状元。同时,利源铝业安置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0%以上,并为员工交纳了“五险一金”;专门投入350万元购买了5台大型通勤车;员工免费就餐、乘车、住宿、洗浴。近几年,职工工资年均增长超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