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三季度金融数据显示,我外汇储备9月单月减少608亿美元,为16个月来首次下降。尽管增速放缓,但3.2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仍令市场担忧。业内人士认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应把握“多元化”这一关键词,以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结构的优化,加强风险管理。
外储9月下跌或与热钱流出及欧元贬值有关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为32017亿美元。其中,7月、8月外汇储备分别增加478亿美元、172亿美元,但在9月减少608亿美元,为16个月来首次。此前的单月外汇储备下跌出现于2010年5月,当时外储减少510亿美元。
由于9月的外贸顺差仍维持在145亿美元,当月外商直接投资估计在100亿美元左右,市场人士认为,外汇储备的单月下跌或许与全球避险情绪增加导致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出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由于全球金融体系面临债务危机等重大不确定性,国际资本对新兴经济体的投资热潮降低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持有更多的流动性,可能短期有部分资金跨境流出。
国家外汇管理局在9月末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抑制外贸增长及贸易相关的融资活动,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短期内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
此外,三季度欧元对美元贬值6.1%,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欧元区资产会因此出现汇兑损失,这可能也是造成外汇储备单月净下跌的重要原因。简单测算显示,假设中国外汇储备中30%的构成为欧元区资产,约为9600亿美元,若该部分资产减值6%,账面损失即达576亿美元。
巨额外汇储备仍令人担忧
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为8189亿美元,而如今已达3.2万亿美元,短短5年多时间增长近4倍。近些年来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流动性泛滥,外汇净流入规模较大,是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快速累积的主要原因。
虽然外汇储备增加对于增强我国对外支付能力、促进改革开放、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和规模过大,也给外汇储备经营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今年4月,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表示,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也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
由于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市场投放量增加,带来基础货币的增长,近年来,央行多次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进行对冲操作,以回收外汇占款所投放的流动性。
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外汇占款投放量也不断加大,这不仅在总量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为此,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国将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国家外汇管理局也表示,将在未来5年完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稳步放宽跨境资本交易限制。
坚持多元化投资加强风险管理
尽管不少人士主张“藏汇于民”以缓解外汇储备规模庞大的压力,但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内外汇差利差等因素,目前企业和个人结汇意愿较为强烈,普遍不愿意持有和保留外汇。也就是说,目前“藏汇于民”的障碍不在于政策,而在于涉汇主体的持汇意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认为,中国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巨大,这时不太可能采取调整存量的策略,只能通过增量调整,实现外汇储备投资结构的优化。周小川在今年8月曾表示,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
多元化一直以来是外汇储备的主要经营原则之一。有效的多元化是战略性质的资产配置,需要前瞻性地规划和实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认为,中国应着眼于未来的需求,让外汇储备发挥真正的价值,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不能一味追求金融资产。
外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控制储备经营风险,一是要在坚持“安全、流动、增值”经营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持续优化。二是合理确定货币、资产、期限和产品分布的结构和比例,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三是继续完善多层次投资决策体系,保证各项投资决策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专业水平。四是不断完善经营基础平台建设,持续拓展和完善全球化经营渠道。
从深层次意义上说,真正要突破外汇储备增长困局,还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部需求特别是最终消费,从根本上减缓外汇资金流入压力,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