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我国吸收外资近28个月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商务部15日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11月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18家,同比下降12.9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7.57亿美元,同比下降9.76%。热钱外流,外商投资中国的格局也正在悄然变化,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愈加突出,破局在即。
据商务部15日发布的吸收外资数据显示,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7.57亿美元,同比下降9.76%。数据显示我国吸收外资近28个月来首次下降,据媒体报道,上次下降是在09年8月,吸收外资大幅下挫35.7%,此后FDI一直保持正增长态势。不过从今年4月开始,增速放缓的态势开始愈加明显,9月和10月吸收外资分别微增7.88%和8.75%。而此前发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官方PMI)显示为49%,环比回落1.4个百分点,这同样是是自09年3月以来首次低于50分界线。同时反应中小企业状况的汇丰PMI滑落至47.7%,较10月大幅下降3.4个百分点,为09年4月以来最低值。制造业PMI值创出金融危机复苏以来最低值,并且滑落到50分界线以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正在加大。
而来自银行的数据也同样显示,有消息称12月前10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存款余额较月初减少4,000亿人民币左右;在存款增长乏力之下,新增贷款仅300亿元。而外汇业务居于业内首位的中国银行首当其冲,该行12月前10天存款流失就达2,000亿元。央行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四家大型银行存款余额为37.3万亿,环比减少7,695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存款的半壁江山。三季度以来,这一数据一直呈下降趋势。最近两个月,受人民币贬值预期影响,外汇占款一路疲软,资金外流加剧。
事实上,由于11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纷纷陷入萎缩。各国制造业面临同样的困境,制造业萎缩呈全球蔓延之势。专家表示,由于欧债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导致欧美资金回流,对外投资整体下滑,是我国吸收外资出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全球投资整体低迷的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对外依赖度较强难以独善其身,新兴市场国家制造业也同样陷入萎缩,巴西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低于50%,中国制造业PMI创出32个月新低;全球PMI则降至49.6%,连续3个月低于50。然而,11月美国PMI却升至52.7,比预期还高出0.7,创5个月来新高。
业内人士分析,美国财政问题尚处于可控状态,且经济以内需拉动为主,因此,美国PMI数据一枝独秀。美国经济相对稳定及全球避险情绪高企促使资本流入美国,而欧元区金融体系补充流动性需求促使资本流入欧洲,全球资本回流发达经济体趋势已经形成,此外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的相对悲观,也导致了避险情绪的升温,造成了国内热钱的回流。
然而,一方面是资本投资的逐渐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加大,采购经理对未来市场预期信心不足成,而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吸引外资的一些优势也正在失去“魅力”:通胀带来的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制造业成本不断上涨;国内紧缩的信贷政策使得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普遍“钱荒”;税负比重较高;面临转型升级或主营业务“空心化”的窘境……
虽然,近日艾睿铂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墨西哥因成本优势成为美国制造业外包的首选国家。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虽有所减弱,但仍将在全球扮演重要角色。该报告认为,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缩小。在一些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例如中国,经济成熟过程中所带来的挑战正在出现。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制造业依然还具有相当的优势。
然而,风险已经越来越明显,我们有必要及时重视,中国的制造业现今所处的外部内部环境已困在愈发恶劣态势。由于外部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通胀因素渗入其中的诸多方面,造成的企业成本的大幅增加,低成本优势正在“失去魅力”;而同时,制造企业所面临的税负沉重、“电荒”等等问题也愈加明显……
现阶段必须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倾斜来走出制造业的困局,营造有利于制造业成长的宽松环境,比如减税、信贷政策的倾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本重新回归制造业,重振实体经济。而企业本身,也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创新力和附加值,防止主业“空心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