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的污染整治收效甚微,只有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减少污染,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就是一场“环保风暴”带给台州最大的启示。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上陶村是“速起事件”的发生地,同时也是拆解污染的重灾区。图为经过全面整治后的上陶村已大变样,环境整洁,面貌一新。沈焕壮摄
2011年3月11日起,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上陶村村民在体检中陆续发现有血铅超标现象。经环保卫生等部门排查,肇事者直指台州市速起蓄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起”)。最终,有172人被查出血铅超标。
就在此前的1个月,环境保护部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全国加大对重金属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速起事件”犹如小小蝴蝶煽动的翅膀,引来一串连锁反应,为涉重行业污染整治加了一把火。
时任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做出批示:“要以此为鉴,举一反三,不能老是事后处置。如何做到不再发生铅污染事件,预防监督在前,请环保厅研究。”
时任副省长陈加元多次指示:要抓紧对政府和有关责任部门依法依纪做出处理,对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主动回应,积极解决。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开展专项行动,在全国彻查铅酸蓄电池企业。
同年4月8日,浙江省环保厅下发《关于对台州市涉及重金属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实行区域限批的通知》,一场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席卷台州3区6县(市)。台州,迎来了自1994年立市以来的首场以重金属污染防治为主题的“环保风暴”。
记者近日从台州市环保局获悉,在这场风暴中,全市环保系统共移送公安、司法案件125件,对142名顶风作案人员实施行政拘留,刑拘15名,逮捕4名。始作俑者速起公司被路桥区法院以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判处罚金10万元,法人代表兼董事长应建国被判有期徒刑1年零3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
岁末年初,记者走进环保风波已经平息的台州,感受这几个月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风风雨雨。
涉重整治,首当其冲
一个冬日的上午,记者来到台州市路桥区上陶村。作为“速起事件”的发生地,这里曾留给村民太多痛苦的记忆。
关停后的速起公司里空空荡荡,不见一名员工;生产设备和原料已拆卸清除。经过整治,公司周边环境变得十分整洁。村民三三两两地说笑或做着手头的活计,脸上已没了昔日的阴霾。
顺着指示牌,记者来到搭着“乡村和美大舞台”的生态文化广场,虽是冬季,这里却是草木不凋,小河依旧绿波轻漾。
路桥区环保分局宣教法制科科长魏海虹说:“以前这里是废旧电器拆解垃圾堆放场,还有民工搭建的窝棚,河道又黑又臭,可以说是村里最脏乱的地方。”其实,铅酸蓄电池业在台州属微行业,企业总共才21家;而已有20多年历史的固废拆解业,却每年能在这片资源匮乏的土地上成就上百亿的买卖。
曾几何时,这里的人们将废旧电器、废电缆电线里拆出的金属件用土法酸洗、熔炼,提取贵重金属;而余下的下脚料则一烧了之,或随意倾倒、填埋,酸洗废水更是直接泼洒。
“虽然我们多次整治,设立了拆解园区和再生金属园区,打击非法拆解,但往往整治后又会死灰复燃。速起事件发生后,区里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环境大整治。”魏海虹说。
2011年4月1日,台州市政府在路桥区召开3000人现场会,全面开展涉重和拆解等行业污染整治工作。同年4月7日,《路桥区2011年度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出台,对铅酸蓄电池和电镀行业实行分类化监管与整改。淘汰、整合现有的铅酸蓄电池企业,不符合卫生防护距离要求者一律停产搬迁;对要求关停的企业停水停电,限其在2011年4月20日前全部拆除。
与以往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整治不同,这一次,路桥区从环保、电力、安监、税务等17个部门抽调了27名骨干,成立了区环境整治办公室;同时组建环境应急处置大队,设立区长环保热线,全天24小时处理全区范围内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此外,还确定了峰江街道7个村为重点整治村,并组成7个组进驻督查;为造大声势,还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层层发动,开展各种环境形势政策宣传。
对环境违法行为,路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颇为严厉的“四个一律”:涉铅企业一律依法关闭;对于从事场外拆解焚烧、非法小冶炼、非法电镀者,一律依法拘留。
说起这次整治,身处一线的区环保分局城南中队中队长张启龙最深的体会就是一个字——累。
“一方面是工作强度造成的累,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工作压力,”张启龙说,3个月里,城南中队办理了60余起行政拘留案件,占全区的近一半。中队仅有3名队员和2名协管员,不分昼夜查案,常常是过午1点多,晚上九十点钟给分局送案卷时,才想起还没有吃饭,买个快餐对付一下。
查案中遇上一些“刺儿头”,让张启龙很是棘手。
一次,他带队查处一家非法电镀作坊,老板娘直冲上来,拿起菜刀对着手腕威胁说:“谁敢动,我就割腕自杀。”
好在张启龙当过警察,对这种场面并不陌生:“我们有区政府牵头的环保、公安和街道、乡镇联动机制,这类事件总能妥善处置。”
峰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良友对此深有同感:“我们多次整治过,但反弹太厉害。”
对于这一点,路桥区环保分局局长蒋新才也说:“以前我这个局长当得非常郁闷,时常感觉无助、无奈。”
他告诉记者,全区工商登记企业有3万多家,普查出的排污企业有6800多家,更多的还有以“游击队”形式存在的数以千计的非法场外拆解、电镀、熔炼作坊,而全区环保队伍仅49人。
对此,路桥区构建了三级环保监管体系:区层面,成立区环保委,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由区府办副主任兼任区环境整治办主任;镇(街道)层面,明确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环保一票否决制;村(社区)层面,推行环保联络员制度。
有了政府牵头,加上各部门、街道(乡镇)的齐抓共管,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速取得成效。
蒋新才说:“要转变已干了20多年拆解的村民观念,并非朝夕之事。通过这次大整治和强势宣传,最大成效是企业和村民们都普遍有了环保意识。”
记者在与上陶村相邻的打网桥村也看到,以前农户门前堆放废旧电器的场地,都已改造成了停车位、绿地、健身区和篮球场。
记者碰到了村民陈先福。老陈说,以前村里家家通过搞拆解致富,然而,拆解带来的污染连他们自己都过不下去了,“晚上烧电线,熏得睡都睡不着,楼上全是电线灰”。老陈看看这行终究做不长久,就转行在家开了个五金加工坊,雇了几名工人做机械加工,日子过得也很不错。
“没有好的生活环境,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老陈如今这样说。
医化转型,决战恶臭
如果说,涉重行业整治对台州来讲是“突击围剿”,那么医化行业的整治则是“拉锯对峙”。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台州市椒江区外沙、岩头两大医化园区逐渐形成与壮大,成为全国原料药生产最为活跃的基地之一。
但是,在医药生产过程中难以消除的“臭”,恰恰是困扰当地多年挥之不去的“痛”。
2004年,两个园区被浙江省列为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的首位,从此拉开了一场与“臭”对抗的“持久战”。
为治“臭”,台州几任市领导和环保局长都绞尽脑汁,频频出招:抓治理,强监管;关企业、改工艺……整治的步伐虽有快有慢,却从未停歇,但恶臭现象仍未能根除,尤其一到阴雨天,臭味袭城便成了市民的“梦魇”。
“为什么医化污染年年治,仍然恶臭不断?”对于这样的疑问,台州市环保局长章维建在大量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原因造成医化园区布局不合理,加上医化产能年年攀升,当地环境容量已达饱和,企业工艺装备水平低,“三废”处理技术有限。
2010年10月,在制定158项“对症”治污措施的基础上,椒江区拿出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医化行业整治方案。然而章维建在细看后犀利地指出:“这个方案不妥,里面有3个问题:不全面,不深入,而且不可操作。”
为了了解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椒江区委书记陈祥荣登门拜访。
章维建回应干脆:首先,方案中只提外沙区块的医化企业转型升级,不全面;其次,没有逐个落实到每家企业和每个项目,不深入;第三,医化企业光讲退出不行,还要资金扶持,助推转型升级,否则不可操作。两人很快达成了共识。
事实上,台州市环保局也正在准备一份建议方案。经过多次磨合,新方案在2011年初出炉。新方案中,整治理念从过去重在“治”,转为现在强调“退”,未来要求“转”和“升”。这一指导思想的转变,后来被大家视为一次历史性突破。
方案既定,行动在即。
2011年3月,“速起事件”突发。余波未平,1个月后,椒江区再次遭遇了恶臭袭城,市民投诉不断。
加快医化整治步伐势在必行。
2011年5月12日,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来到椒江医化园区调研。他强调,所有医化企业到2012年底要退出全部有恶臭产生的项目;要利用倒逼机制,全面加快医化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还老百姓一个清新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决心一下,椒江区更觉重任在肩。8天后,区里决定组建整治小组及外沙、岩头医化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政府办副主任徐明初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楼进门处一幅“以恶臭为敌,为生态而战”的标语昭示出他们的强大决心。
2011年6月初,在区环保局长葛寒敏带领下,工作人员开始对企业逐个走访。通过实地调研,他们得出3条整治原则:一是公平整治,凡恶臭产品项目都要退出,不论大小;二是外沙、岩头、三山3个医化区块同步整治,不分先后;三是通过关停恶臭项目,倒逼转型升级,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与办法。
通过核算,最终有12家企业要退出区块。为这些企业寻找替补产业,区政府决定3年内拿出6亿~8亿元专门用于转型升级。
“我们的目的不是要企业‘死’,而是要让企业能够健康发展”,徐明初说道。
2011年10月17日,椒江区召开医化产业转型升级动员大会,台州主城区“除臭之战”正式打响。
“参战”企业有37家,根据方案,到2011年底,全区23个主要恶臭项目全部退出,未批先建等违法项目关停到位;到2012年底,余下20个恶臭产品全部退出,关闭116个合成、发酵生产车间,主城区告别恶臭。
动员大会上,台州市长吴蔚荣的话掷地有声:“加快医化转型升级是发展所需、形势所迫、民心所向,我们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定不移,全力推进。”
“转型”大势所趋,“升级”迫在眉睫。相关企业纷纷自寻出路。
一些企业对重污染项目实施搬迁。对此,徐明初向记者解释道:“我们要求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提升工艺、技术。事实上,有些企业通过升级,还成了迁入地的环保示范企业。”
去年11月,区里专门组织新闻媒体赴当地跟踪报道,记者们亲眼所见后感叹道:“椒江企业新的生存现实告诉我们,产业转移并不等于污染转移。”
更多的企业选择就地提升。记者在外沙区块的浙江海翔药业看到,有两条生产线已拆除。公司总经理助理陈正华说,原有生产线生产的多属恶臭严重的合成发酵产品,如今,他们正在融资,准备投资1.4亿元,生产污染少、效益好的成药制剂。
陈正华告诉记者,在当前形势下,转型升级是必然的。在他看来,调整产品结构要投入、有损失,但终究会得到回报。
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增鸿认为,医化产品的产业链从前向后,可分为中间体、原料药、制剂、成药这四大部分。越在产业链前段,则利润低且污染重。因此,他们要求医化行业限制中间体,做优原料药,发展成品药,延伸产业链,从源头减少污染。
绿色引领,倒逼转型
2011年10月28日,浙江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现场会在台州市召开。省委书记赵洪祝对会议做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现已当选省长)和副省长陈加元、毛光烈及各设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出席会议。3位省级领导参加一个环保会议,这在浙江省历史上还是头一次。
夏宝龙指出,要以绿色引领发展、以整治倒逼转型,狠抓落实,全力以赴,依法高效有序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通过整治缓解资源瓶颈制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浙江省环保厅厅长徐震强调,要按照“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基本思路,彻底解决全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布局集聚化,企业生产清洁化,环保管理规范化,执法监管常态化。
台州市长吴蔚荣表态:台州一定会痛下决心,以整治为突破口,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整治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同记者交谈中,章维建感叹道:“我们治污的目标和力度都很大,但与现实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速起事件对我们来说既是坏事又是好事。”
台州决心似铁。目前,全市2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关闭了20家,1家通过验收给予过渡性生产1年;102家电镀企业中被责令停产23家,整治提升26家,处罚30家;1522家熔炼企业中被关停993家,整治提升29家。全市共取缔非法电镀企业88家,打击非法熔炼企业1033家,取缔非法拆解1183户。
“拆解、熔炼、电镀,都是台州大产业的配套产业,只能通过整治提升,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章维建说。
目前,台州正在实施医化、金属再生、电镀和熔炼等园区的规范提升,促进产业由分散型向集聚型转变。
为杜绝场外拆解,台州市拟将金属再生园区整体迁至路桥三山涂围垦区,届时,固废将直接从滨海码头进入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形成“废旧金属—拆解分类—深加工—再制造”产业链。
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就在记者采访之际,2012年1月16日,浙江省环保厅经过现场核查验收,发文对台州解限,并要求台州市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涉重金属排放行业转型升级。
记者日前从台州市环保局获悉,列入整治范围的医化企业已全部签订协议,年内退出的23个主要恶臭产品已关停到位21个,城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我们还刚起步,转型升级还任重道远”,在好消息面前,徐明初却仍有担忧,“如果我们不能保持高压态势,抑或宏观经济不乐观,医化产业低迷,企业的配合不积极,前面的努力会有可能将前功尽弃。”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1月初,位于椒江区的上市公司——浙江海正药业因存在外排废水超标、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被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
台州转型路漫漫。
转型升级才是出路
原二军
台州市十几年艰辛治理都未能得到有效根治的污染,在由“速起事件”而引发的环保整治大风暴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观。
变化为什么会这么大?根源就在于当地治污思路的转变,即由单纯的污染整治向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减少污染转变。
台州是我国股份制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一个区域。尤其在1991年~1995年之间,台州GDP每年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最高年份甚至达到26%以上。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经济方式本质上还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速起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资源、环境瓶颈的制约,使得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改变。这是“台州之变”的内在根源。
由“速起事件”引发的这场变化,说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污染治理的问题,而是与民生息息相关,更是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台州过去是就污染治污染,治表而不治本,没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台州通过转变思路,从过去重在“治”,转为现在强调“退”,未来要求“转”和“升”,着力点在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不仅治了表更治了本,为区域经济未来的腾飞腾出来更大的空间。
这是“台州之变”的外在动力。
这也是一场环保风暴带来的最大启示。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