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吨的工业废渣黑压压地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还不停散发出刺鼻的味道;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设备被淘汰,在仓库里一躺就是三五年;老化、废旧的电线电缆及工业橡胶制品数量庞大却又无处安放,只能无可奈何地扔进垃圾箱……过去,受环保意识和技术手段制约,国内企业常常采用如此简单粗放的方式处理工业固废。但近年来,随着节能环保产业的方兴未艾,企业、风投机构的投资、开发意识逐渐被唤醒,纷纷瞄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
根据投中集团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2009年至今,我国工业固废处理行业共披露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融资案例16起,累计融资金额为1.7亿美元。不久前出台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2636亿元,其中工业固废资源化的产业规模有望达1200亿元。
相较于前些年不受重视的冷清局面,目前工业固废处理产业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市场分析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领域的资源消耗量将会进一步加大,资源供应日益紧张,“十二五”时期,固废处理设备、资源回收再利用等细分领域“钱”景无限。
变废为宝的“城市矿产”
据了解,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通过综合处理及有效利用可替代部分原生资源,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矿产”。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和处置量总体均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达16.18亿吨,同比增长17.1%,综合利用率为67.1%。与此同时,2010年全国工业固废产生量达到24.09亿吨,同比增加18.1%,假若再算上2亿吨以上的工业固废贮存量,我国工业固废存量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发达国家工业固废再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而我国工业固废资源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年产值仅为200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形势十分严峻,不过这也意味着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空间巨大”。
该专家表示,近年来,再利用技术不断进步,国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种类也不断增加。除传统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以外,废旧塑料、废旧橡胶、废纸等非金属也成为再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废旧电子产品及报废汽车、船舶等也成为再生资源发展的新方向。“这些新领域的开辟使得工业固废再生行业成为发展迅速的朝阳行业”。
对于我国工业固废市场规模,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曾经预测,“十二五”时期废固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
此前的2011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加大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建设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和集中加工处理园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同时提出“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的发展目标。
“国家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工业固废处理行业的发展,有助于催生更加广阔的工业固废处理市场空间。”上述专家表示。
两大板块成产业主力
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工业固废处理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固废处理设备制造、中游的固废处理工程施工和项目运营以及下游的废弃物资源回收循环利用。
“接下来,工业固废资源化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固废处理设备、资源回收再利用这两大细分领域的投资价值会日益显现。”投中集团行业分析师李玲表示,固废处理设备方面,大规模、高附加值且具有带动效应的重大技术和装备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设备以进口为主,存在很好的进口替代机会;资源回收利用方面,行业高度依赖回收利用技术,技术壁垒较高的再生加工环节有很好的投资空间。
在看好长期产业前景的同时,李玲也指出了目前工业固废再生产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固废处理设备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较低;固废处理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同时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严重的二次污染;固废处理企业结构分散、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李玲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扰行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工业固废再生产业才能轻装上阵,实现《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此前,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提出通过创新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建设、技术保障体系,为工业固废的合理、科学流动寻找到一条新的回收路径。
该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国建成30个左右“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每个基地年可利用的资源量不低于30万吨,有合理产业链,加工利用量占“城市矿产”资源量的30%以上,且工艺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废旧资源加工设备相关企业将长期受益。因此,接下来一定要加强对拆解企业资质的认证,保证环保和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业内专家进一步建议,未来,企业应该进行联合重组,采取联营、股份合作等方式,朝着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