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非铝工业正红火

导读: 深秋时节,记者走访平果县,惊喜地看到:昔日铝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成历史,非铝工业正和铝工业并驾齐驱,成为县域经济的有力牵引。
关键字: 平果县 非铝工业 铝矿 储量

深秋时节,记者走访平果县,惊喜地看到:昔日铝工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成历史,非铝工业正和铝工业并驾齐驱,成为县域经济的有力牵引。“非铝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就几年时间,但是成绩不俗,是‘平果速度’的体现。”平果县的干部群众对此引以为豪。

“深圳速度”众所周知。它是改革开放中国建设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代表了30年来中国建设发展的速度。“深圳速度”是深圳建设者在建设深圳国贸中心大厦时创下的“三天一层楼”的纪录。那么,让平果人引以为豪的“平果速度”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2年打造一个新基地,4个月建成一个超亿元的项目,这就是平果速度。”一位平果县委领导对记者如是说。

两年,打造一个新基地

10月31日,记者走进位于平果工业园区的广西平果铝广邑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只见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各种门类,销往区内外。据公司生产部经理林毅介绍,公司现在拥有1000多名员工,占地面积200多亩,8万多平方米生产基地,7条不同门类的生产流水线,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樘,是国内产品种类最多最齐全的门类企业之一。

1985年,邓小平同志一句高瞻远瞩的“广西平果铝要搞”拉开了平果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幕。1991年,中铝广西分公司建成投产,随后,一批批涉铝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平果这片热土上破土而出,平果这个地处右江河畔、承载了伟人殷切期望的小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但是,平果县这一颗冉冉升起的工业新星也经历着成长的“烦恼”:平果县以铝闻名,境内铝矿储量达2.9亿吨,但即使是这样丰富的铝矿资源,也只够挖掘数十年,一旦铝矿资源枯竭,平果县又该如何持续发展?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平果县只能在结构调整上做足文章。

“经过产业结构调整,铝工业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挺拔粗壮;非铝产业就像树的分枝,生机勃勃。”平果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丹美告诉记者,在2008年以前,平果工业园主要围绕铝水企业、铝水生产、中铝加工等引进、建立企业;2009年之后,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扶持门业企业进入园区扩大生产,努力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门业生产基地。目前,园区共引进项目79个,总投资115.4亿元,安排用工16353人。其中,涉铝项目27个,铝水(锭)加工能力超过36.7万吨/年;门业及其配套企业22个,实现日产2000樘门规模,西南最大的门业基地雏形初显。

四个月,产值超亿元的项目建成投产

“我们厂从今年6月底搞基建到10月28日建成投产,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日前4条给水管道生产线每天生产产品30吨,如此计算,一年产值可达1.5亿元。”隶属浙江中财集团的广西南财管道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文信说,4个月建成一个产值超亿元的项目,速度之快,也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平果工业区管委会主任蒙冬莉告诉记者,平果县委、县政府对于工业区的招商工作十分重视,除了政策和融资等方面的优惠,还专门设立绿色通道,指定专人,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进行疏导和解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到企业现场办公7次,县分管领导不定期到企业开展调查,推行一张表工作机制,做到一个重大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单位、一个推进方案、一个限时督办协调机制,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力,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跟踪项目落户,签约项目落地。

“我们这个项目,是平果县领导亲自到浙江谈下来的。”杜文信说,今年年初,浙江中财集团就有在西南地区开设加工厂的想法,平果县领导带着图纸、带着诚意来到浙江洽谈,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平果便成为中财集团进军西南地区的第一站。

10月28日,广西南财管道有限公司正式投产。10月30日,平果县组织各部门领导干部来到生产车间参观,看到颗粒状的原材料在德国引进的生产线上,经过加工、固定、冷却、切割等一体化工序,数分钟便成型为一根根PPR给水管时,无不惊叹:太神奇了!

“我们的生产过程噪音很小、没有粉尘,冷却水也是循环利用,从环保的角度上讲,生产是没有污染的。”杜文信说,平果县在他们办厂的各个环节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有信心再引进生产线扩大生产,明年力争达到3~5亿元的产值。

(关键字:平果县 非铝工业 铝矿 储量)

(责任编辑: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