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电力工业概况
2012年我国克服世界经济低迷,外贸大幅下降的困难,稳中求进,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增长7.8%,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结构改善。商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4835亿元,增长19.3%,外贸进出口完成3.87万亿美元,增长6.2%,较去年降低16.3个百分点。
发电量增速由GDP增速和反映用电结构变化的电力弹性系数综合决定,因GDP增速放慢1.5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节电降耗作用等因素综合影响,使电力弹性系数大幅减小,用电量显著减少,2012年用电量49591亿千瓦时,增长5.5%,较上年同落6.2个百分点。导致增速下降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占用电量40%左右的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行业用电量增加不多,甚至负增长,如1~11月累计分行业用电量增速,钢铁工业-4.39,有色金属工业7.59,化学工业-0.15,建材0.15。
2012年发电量49774亿千瓦时,增长5.2%;其中水电来水好,发电8641亿千瓦时,增29.3%;火电39108亿千瓦时,增0.3%;核电982亿千瓦时,增12.6%;风电1004亿千瓦时,增35.5%;太阳能发电及其它35亿千瓦时,增414%。
人均发电量3676千瓦时/年,为发达国家40%左右。
电力弹性系数0.67,较上年1.28降低0.61。全国经济发展良好,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果,是正常和合理的。
电力投资较上年增加。中电联统计新增发电装机容量8020万千瓦,较上年减少1021万千瓦;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4491万千瓦,增长7.8%。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及2012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构成如表1:
电力建设取得新成就,世界最大的三峡水电站(2250万千瓦)全部建成投产,向家坝、锦屏二级、官地、糯札渡等一批大型水电站投产发电。核电批准了国家核安全规划和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5万千瓦快中子增殖试验堆正式投产,荣城石岛高温气冷堆和田湾#3#4核电机组开工。风电继续快速发展,新增并网容量1285万千瓦。光伏发电起步良好,新增并网发电119万千瓦。天然气发电比重提高。
2012年投产220千伏以上输电线30161千米,变电容量18208万千伏安;全国220千伏以上输电线总长50.66万千米,变电容量22.77亿千伏安,稳居世界第一。锦屏至苏南±800千伏、容量720万千瓦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产,建设糯札渡至广东、哈密至郑州、溪洛渡至浙西等三面±800千伏特高直流输电工程和淮南至皖南、浙北、上海1000千伏双回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等。
全国六大电网电力供需情况良好,基本平衡无拉闸限电。
四川、云南、三峡大型水电送出良好。部分北方大型风电基地出现卡脖子弃风较多现象。
西电东送能力增强。全国1~11月跨区送电6613亿千瓦时,增长14.15%;南方电网西电东送1152亿千瓦时,增长24.9%。
供电煤耗326克标煤/千瓦时,下降3克/千瓦时。全国发电供热用煤约13亿吨标煤。
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4572时,其中火电4965时,较上年减少536时。
二、发展展望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期阶段,人均GDP、能源、电能消费量还不到发达国家一半,还需继续快速发展。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小康,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一番,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五个方面全面发展的任务,为今后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2013年经济增长,普遍预测将好于今年达8%以上。电力弹性系数因基础设施投资加大,重化工产品需求增加用电小幅回升,电力弹性系数约在0.9左右,预测全年发电量将达53400亿千瓦时左右,增速7.2%。人均发电量约3920千瓦时。
电力投资继续增加,预测全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左右,水电新增约2000万千瓦左右,溪洛渡、锦屏一级、阿海、龙开口等一批大型水电站将建成投产;稳步推进核电建设,将有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等一批国产按新标准建设的核电建成投产,容量约500~600万千瓦,质量达世界先进水平;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1500~1800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约800~1000万千瓦;新增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将达5000万千瓦左右,占新增容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结构逐步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发展。白鹤滩、两河口等大型水电将开工建设,并根据用电增长需要在缺电地区新开工一批火电项目,天然气发电项目增多。
按十八大提出的目标和“十二五”发展规划参考有关机构及我们以前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分析,预测今后各时段GDP年均增长率:2013~2015年8%,2016~2020年7%,2021~2050年4.5%。
电力弹性系数与产业结构有关,在工业用电比重占70%以上情况下,重化工产品增速超过GDP增速时,电力弹性系数大于1,当重化工产品增速低于GDP增速时,电力弹性系数小于1。我国1980年以来电力弹性系数变化情况如表2。
考虑到目前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等产品人均产量已超过世界人均水平,部分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受市场、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今后增速不会太快,将长期低于GDP增速,单位产值用电量少的机械、电子制造业、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产业结构改善,工业用电占比下降及节电力度加大等将使电力弹性系数降低;随着城镇化率提高及生活改善,生活用电增速将高于GDP增速,使电力弹性系数提高,但影响较弱,综合考虑今后电力弹性系数将逐步降低。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后30年电力弹性系数为0.91的实际,并考虑到今后可能的降低趋势,在发电量预测时分时段采用的电力系数为2013~2015年0.9,2016~2020年0.75,2021~2050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将降至0.4左右。
按此测算我国发电量2015年将达6.15万亿千瓦时左右,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约7.94万亿千瓦时左右,人均5570千瓦时/年;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约13.5万亿千瓦时左右,人均9300千瓦时/年,如表3。
我国人均发电量水平2020年将超过意大利目前水平,2050年,低于美国,高于日本、德国目前水平,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
此外,研究发达国家人均发电量发展趋势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发电量增长较快,当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均发电量超过5000~6000千瓦时/年)后,增速明显放慢,并逐步接近峰值,此后变动幅度不大长期徘徊。因各国人口、资源、气候、环境等条件不同,人均发电量峰值相差很大,七国集团约在5250~20000千瓦时/年之间。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高些,反之低些。七个主要发达国家及经合组织国家综合1990~2010年间人均发电量水平如表4。
转变发展方式,今后电力工业将向清洁、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优先规划建设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根据用电增长需要,优化发展火电,增加天然气发电比重,优化电源结构,提高能效,降低成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按上述原则研究测算,发电装机容量2015年约14.2亿千瓦,2020年20亿千瓦,2050年38亿千瓦。
2010~2050年发电量、发电装机容量构成如表5。
发展前景如下:
(一)清洁非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发展,比重大幅提高。2020年发电装机容量7.925亿千瓦,占39.6%;发电量23110亿千瓦时,占29.2%。2050年装机容量24.3亿千瓦,占63.9%,发电量6.78万亿千瓦时,占50.2%。
1.常规水电2020年装机3.6亿千瓦,发电量1.26万亿千瓦时,全国经济可开发容量利用率达80%以上,2050年装机5亿千瓦,水电资源已全部开发利用。随着配合电网运行需要抽水蓄能电站发展加快比重增加,2050年达2.1亿千瓦占5.5%。
2.风电开发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分散与集中建设大型基地并举,优先建设靠近用电中心地区风电。因我国风电资源80%集中在北方,在北方将建成几个大型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配套建设一批输送风电的长距离大容量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2020年风电装机2亿千瓦,2050年8亿千瓦。
3.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以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为主,将占80%左右,加强电力规划和科技攻关,合理开发利用西部荒漠地区太阳能发电,重点建成几个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和配套电网输电工程。要继续努力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1亿千瓦,2050年6亿千瓦。
4.核电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安全高效发展,近期以第三代核电机组为主,大力研究开发安全经济性能更好的第四代核电和快堆。初步设想2020年装机7000万千瓦,2050年3亿千瓦。
5.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能、地热、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但数量不大。
(二)优化发展火电,逐步减少火电比重。随着天然气供应量增加,建设一批天然气发电厂,增加气电比重,以减少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大火电调峰能力。火电是目前我国主要电源发电量占80%左右。今后十多年根据用电量增长需要仍有较大发展。争取2030年后不再增加火电发电量。着重做好火电节能减排工作。2020年火电装机12.075亿千瓦,发电量5.62万亿千瓦时,2050年装机13.7亿千瓦,占比降到36.1%,发电量6.76万亿千瓦时,占比降到49.8%。其中天然气发电2020年装机8000万千瓦,发电量3200亿千瓦时,2050年装机2.2亿千瓦,占比5.8%,发电量9000亿千瓦时,占比增至6.8%。
(三)电网电源协调发展。六大电网规模扩大,各级电压电网增强。2050年华北、华东、华中、南方电网装机容量将超过6亿千瓦,相当于目前欧洲大陆电网水平,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将逐步成为骨干网架,西北电网装机达4~5亿千瓦,东北电网3亿千瓦左右。建成一批输送大型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地的跨区远距离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电网间交换容量增强,大力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建成世界一流智能电网。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电力体制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发展。当前电力管理及电价体制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及分散式电源发展;电网管理体制高度垄断缺乏市场竞争机制,输配分开困难;电价改革滞后,一刀切不能因地制宜分别制定,调正不及时,办电亏损无法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大用户无权选择发供电商等。建议做好电力改革顶层设计,以解决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及电网高度垄断问题为突破口,加快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开放步伐,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电力规划工作,用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办法优化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全国及各地区电源电网建设,并做好监督落实。当前急需研究解决蒙东、吉林、蒙西、酒泉、哈密等大型风电基地电力外送输电规划及项目建设,各省太阳能发电规划,天然气发电规划等。
(三)加强前瞻性科技项目创新研究,占领科技高地。我国电力工业规模已居世界首位,科技水平大部分已居世界前列,但核电、燃气轮机、光伏组件、超高温合金钢等核心技术尚未全部掌握,必须组织攻关及早突破。根据发展需要重点研发安全经济性能更好的第四代核电设备及快堆,温度700摄氏度超临界火电设备,高效燃气轮机,效率更高的光伏组件及风电发电设备,雅鲁藏布江梯级水电站开发和输电技术装备,蓄能技术、智能电网、节能节电技术、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等,引领世界电力科技发展。
(关键字:钢铁 有色行业 有色行业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