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早有美国企业“回流”的传闻。现在,据说欧洲企业也加入到了“回流”大军。
英国《金融时报》昨日报道,英国食品生产商Symington's计划将面条生产基地从广州迁回英国本土。这家公司称,该计划为英国创造了约50个就业岗位。
“回流”早已不是新鲜事,近两年来,包括波士顿咨询集团和上海美国商会在内的不少组织均曾发表报告称,不断有外资企业打算撤离中国。
Symington's是最新一例。《金融时报》称,这是一个最新迹象,表明英国和美国一样,对离岸外包的兴趣正在降低。
Symington's企业发展经理亨里克·帕德(Henrik Pade)解释说,之所以“回流”,是出于加快反应时间的考虑——当经销商要求增加库存时,不可能等待集装箱船送去英国,“如今,在约克郡的生产成本与外包到中国差不多,如果能够及时迁回,可能还会便宜30%到35%。”
英国制造业协会(EEF)首席经济学家李·霍普利告诉《金融时报》,除了本国货币走软和成本因素,欧洲企业现在越发关注品质,并希望缩短供应链,“而不是单纯比谁的成本更低。”
上海美国商会总裁傅思德此前也曾表示,成本上升并非美国企业“回流”的主因,市场在哪里决定了生产基地的位置。
该商会今年2月底发布的调查报告称,约有15%的美国企业称,已经撤离或计划撤离在华生产。
中国欧盟商会给出的数字更惊人,该商会去年发布的商业信息调查报告称,22%的在华欧盟企业正考虑将投资转向中国以外的市场,其给出的具体原因包括:监管存在不确定性,希望追求成本更低及更有吸引力的新兴市场。有意思的是,在华经营业务时间不足5年的欧盟企业中,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已经考虑转移投资。
对上述种种,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昨日向早报记者表示,相信外资制造企业“回流”的现象还会持续,但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撤回潮,也不必担忧中国“制造工厂”的地位,毕竟劳动力成本总体还是占有优势。
霍普利也指出,对于英国来说,现在的情况仍是“双向流动”,英国对外投资在英国总投资中的占比依然很高。
不过,有必要提醒的一点是,早在2011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就曾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5年,中美制造的产品的净劳动力成本水平将持平。
(关键字:英国 欧洲 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