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月15日消息: 澳洲矿业巨头能向中国买家漫天要价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今年出现的一系列主动收购要约显示,大宗商品热潮现在已经降温,中国收购方干脆绕开澳洲当地巨头及其董事会,直接向股东开价。
仅在过去两周,中国国有企业就对澳洲企业发起两笔10亿美元的主动报价。它们急切希望全面控制这些自己持有大量股份的公司。此举凸显出中国企业对于矿山开发步伐感到失望,以及澳洲资源类股重挫带来了机遇。
如果包括宝钢资源和广东广晟在内的中国企业能在澳洲收购成功,它们的交易将推动更多中国收购者竞相效仿。
“这可能会带动更多交易,尤其是其他一些拥有澳企大量股份和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摩根大通负责金属和矿业交易的执行董事Paul Donnelly表示。
宝钢资源对煤和铁矿石生产商Aquila Resources(AQA.AX)的收购出价,被认为相当不友好,可能会遭到强烈反对。在此之前,宝钢资源想与Aquila的执行董事长兼持股29%的股东Tony Poli会面的愿望落空。
Aquila没有对宝钢资源周三正式提出的报价立即置评。宝钢拥有20%的Aquila股份。
广东日晟收购铜矿商PanAust(PNA.AX)的提议已被拒绝,因嫌出价过低。不过PanAust同意向公司大股东公开账簿,希望能获得更高的出价。
此前中国企业还曾主动提出规模较小的收购要约。比如中国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在2月就成功以7,100万澳元收购了煤矿勘探公司Carabella Resources。
该协议在两个月前刚刚达成。庆华在未能赢得Carabella董事会支持后,直接与后者股东接洽,并最终说服该公司董事会接受优化后的出价。
大宗商品价格大跌拖累澳洲矿产类股挫至近五年低点,无疑让中资收购方更容易达成目标。
监管规定的变化也将带来推动。中国在上个月放宽了海外收购的法规,允许企业进行规模10亿美元以下的海外收购时,无需得到发改委的批准。而此前对资源行业收购的报批门槛是3亿美元。
**对矿产开发情况难掩失望**
据汤森路透数据,近年来,中国的收购活动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大幅下滑,去年宣布收购的企业价值仅为27亿美元,2009年高达62亿美元。
金融业消息人士称,最新的主动报价显示,中国企业在进行澳洲资产收购时变得更加精明,而且决意要从资产中获取更多回报。
相比之下,在大约五年前的亚洲对澳洲投资高峰期间,铁矿石和煤炭价格飙升,买家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收购未开发资产。
Gina Rinehart、Andrew Forrest、Clive Palmer和Linc Energy的Peter Bond这些矿业大佬,都通过向中国和印度企业出售澳洲西部和昆士兰州加利里盆地(Galilee Basin)铁矿石资产权益,赚得数十亿美元。可是这些矿山至今仍有巨量煤矿资源没有开采。
“目前有种失望情绪正在蔓延,”CIMB Investment Banking驻香港的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主管Vira lGathani表示。
“中国企业界精英的总体感受就是,过去十年中国的部分海外资源并购并没有收到预想效果,”他补充称。
比如宝钢就表示之所以提出收购要约,是因为Aquila对价值70亿美元的West Pilbara铁矿石项目开发不力让它失去耐心。该项目若顺利开展,将有助于开辟一个供应亚洲钢企的铁矿石出口新区。
“过去很多收购交易是为了在大型矿体上画圈占地。目前焦点正转向更快地将矿体推向市场,”普华永道澳洲矿业负责人Jock O'Callaghan称。
紫金矿业(601899.SS)(2899.HK)旗下的澳洲Norton Gold Fields(NGF.AX)表示,其在上个月主动报价2,400万澳元收购Bullabulling Gold(BAB.AX),而更早前的收购意向遭到了回绝。
“我们认为该资产值得购买,无需进行内部尽职调查,而且我们确信我们的报价会得到重视。如果我们试图和他们就报价进行谈判,可能会不了了之,”Norton Gold顾问--RFC Ambrian的执行董事Stephen Allen表示。
Bullabulling的董事们已经致函股东表示反对,称该报价带有投机性质,并未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
(关键字:澳洲矿业 矿业交易 铜矿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