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占据全球45%的芯片市场需求量。但中国的芯片绝大多数依靠进口,2013年芯片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相比于领先国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了十多年,不足以支撑信息消费、网络安全等国家战略。
中国决心重塑集成电路产业链,已于今年6月正式颁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推动产业整合,明确政策指引,设立1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旨在2030年让“一批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在酝酿产业变革,并且走到了全球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聚光灯下。但“跨越式发展”也面临着极大挑战。
最近数月,麦肯锡发表了两篇文章分析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文章指出,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新半导体政策的主要框架。据其估计,在未来5-10年投入1700亿美元,但其细节及对产业发展的长远影响尚有待观察。
11月5日,麦肯锡全球副董事长Christopher Thomas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并不持悲观看法,但有一道强大的壁垒阻碍着半导体行业短期内出现迅速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挑战
《21世纪》:您对中国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持什么态度?
Christopher Thomas: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对“跨越式变化”的定义。半导体是持续创新的行业,要推动摩尔定律往前走,就需要整个价值链都得到提升——包括原材料、生产、设计以及驱动芯片需求增长的应用及设备。很有可能到2025年-2030年,我们将以现在无法想象的方式使用半导体技术。然而,有一道强大的壁垒阻碍着半导体行业短期内出现迅速的跨越式发展。
现有的游戏规则决定了赢家是以规模经济、学习效率或全球影响力取胜。这就意味着今天的赢家有强大优势在明天的竞争中也成为赢家。此外,半导体技术界尤其是制造业,需要强大的综合技术开发方法,将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单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正确的“配方”纳入到新芯片、新制造工艺的流程之中。某一个学科的单项突破并不能改变技术战局。而大企业则可以吸收这些突破成果,纳入自己的综合技术路线图中。
最后一点,半导体是全球市场,使用着一样的基础芯片,没有固有的区域市场优势。
这对于那些试图与大企业竞争的新进入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需要从长计议。没有捷径,只能依靠长期、努力的基础性工程,不断改进。只有这样,二线企业才会逐步拉近与领军者的距离。这也意味着要冒险,要下长期的大赌注,致力于技术开发,因为在新技术进入市场后,可能5年以上都无法盈利。
《21世纪》:您是否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些具体的证据来支持您的悲观看法?
Christopher Thomas:我们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并不持悲观看法,只是比较现实。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增长很可能快于整体市场,在移动终端市场,中国设计公司也可能会更加具有全球竞争力。中国本土的创新和研发加之其应对市场的新方法(如交钥匙型参考设计 turnkey reference designs、快速周转SoC开发工具)都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行业的进步。
然而,全球半导体的领先者(包括各个细分领域)都是经过艰苦卓绝奋斗、久经沙场的公司,具备强大的工程及市场能力。他们许多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业务,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及优秀的中国工程师人才。
与这些大型全球企业角逐,提高竞争力,将成为本地企业的一个巨大挑战。本土企业需要多年的优秀执行力及全球视角,逐步塑造与他们抗衡的竞争力。
1700亿美元改变什么?
《21世纪》:麦肯锡预计,未来5-10年,中国可能在半导体行业投资1700亿美元,这是否将引起其他国家效仿?在您看来,5-10年后全球半导体的行业格局会是什么样子?
Christopher Thomas:我们要在大环境中全面地看待这笔资金投入。
全球半导体行业会产生大量投资,据我们估计,仅去年一年,研发和资本支出就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技术难度加大、竞争加剧,这一数额还会迅速增加。这意味着在中国投入1700亿美元期间,中国以外的半导体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投资总额可能超过1万亿美元。所以,中国的大幅投资并没有完全改变游戏规则,它更像是一个“赌注”筹码,让中国达到全球市场标准。
其他国家长期以来也对半导体产业提供财政支持,我们认为,还会持续下去。但扶持的水平可能比中国要低,因为其他国家的私营企业已经开始规模运营,没有国家扶持,这些企业可以支撑大规模投资。
半导体行业多年来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行业。但尽管产业集群遍地开花,所有这些企业都在全球市场上竞争,游戏规则就是“最好的产品胜出”。我们希望市场继续维持全球化,不要演变成基于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的区域市场。
《21世纪》:1700亿美元能否支持中国实现建立全球领先半导体行业的宏伟蓝图?
Christopher Thomas:半导体世界里,资金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能力、心态、专注及对质量和执行最严格的坚持,是半导体公司成功的原因,而不是投资的规模。
国际实践借鉴
《21世纪》:中国可能会专注于为领先的本土企业提供支持,如清华紫光、中芯国际[1.32%]等。您是否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发展建议?
Christopher Thomas:看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增长和进步,我们欢欣鼓舞,谈不上提建议。不过,的确有一些国际上最佳实践可以参考。
首先、从技术开发、区域发展两个视角进行重点投资。建立地区集群很重要,可以在某个区域内获得规模经济及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其次、从长计议。以5-10年甚至更长眼光来制定开发、工程、销售及业务策略,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团队。
第三、放眼全球——半导体是一个全球行业,只专注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市场,会让企业眼界狭窄,看不到国内市场以外的创新成果。
第四、建立起追求技术卓越、质量卓越,永不妥协的企业文化。要成为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没有捷径可走。
最后一点,要变得善于建立或加入生态系统——没有一家半导体公司是单打独斗成功,要依赖于供应商及客户的支持与合作。
《21世纪》:许多本土企业对跨国公司合作模式仍持怀疑态度,您认为,建立起本土和全球领先企业双赢合作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Christopher Thomas:要实现真正的双赢,必须在本土和全球企业之间建立起信任。领先企业不愿共享知识产权,并非只在中国有这个问题,因为半导体公司是出了名的保护商业机密、保护先进技术,不愿与任何人分享,除非极其信任对方或有足够吸引人的商业原因。
那么,本土企业应该如何与全球企业建立起信任关系呢?
首先,应该采取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建立声誉。其次,应该组建一个全球化的领导班子,具备足够语言文化能力与外国伙伴合作。
最后,公司要摆明立场,欢迎全球竞争,不支持保护主义或“购买国货”等不有利于潜在全球合作伙伴的规则。
在任何一场伙伴关系中,“从小做起”都是不二法则。从小合作开始,让两个公司彼此了解,建立信任,并识别最好的合作领域。
(关键字:半导体 芯片 集成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