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底2月初,铜价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反弹,其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铜价回到5500美元/吨的上方。笔者认为,引发铜价反弹的三个主要因素:政策预期、原油反弹带动和避险型买盘,都不能视为持续性的确定性因素,因此对于目前铜价反弹尚不能过度乐观,再度拐头向下可能依旧很大。
政策预期升温
从最近中国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沉重。首先,作为实体经济的景气指标,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持续回落至49.8,这是自2012年10月以来首次跌破50荣枯线;1月中国官方非制造业PMI较上月明显回落,跌至2014年2月以来最低。
从资金层面来看,从去年12月开始,金融市场短期资金价格明显攀升。今年元旦过后,资金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去年下半年的平均水平。
因此,不管是从实体经济指标还是从市场资金面来看,央行都有进一步宽松的需要,这就催生了市场对中国央行“降准降息”的预期。
然而,这种政策预期相对脆弱,因此不能视为支撑铜价的确定性利好。首先,宽松货币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发挥维稳的作用,但会在长期留下很多副作用,例如自去年12月份至今的流动性“脱实向虚”,实际融资成本不跌反升的背离局面制约了央行的手脚。
其次,回顾2014年至今的货币政策,我们发现货币宽松等逆周期政策对铜价的提振都是暂时性的,原因在于弱势的供需基本面是主导铜价长期走势的主因。
铜暂时沦为避险资产
对比近期美元、美股、美债收益率、黄金和铜价,我们发现,铜价走势与美元指数、美股出现了背离,而是与美债收益率及黄金走势拟合相对较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避险需求正外溢至铜等价值相对较高、流动性较好的资产上。
笔者统计了上述几类资产的相关关系,发现美元和铜价的长期负相关关系暂时消失,美股和铜价的走势也并不具备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反而铜价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0.7的中等偏高的正相关性。笔者认为,全球除美国以外新一轮宽松,以及VIX指数大幅上涨下,市场避险模式正引导投资者寻求资产避险,资金涌向美国国债和黄金避险,而铜在此时也受到部分资金的青睐。
国储收储尚不能确定
对于国储收储铜,笔者认为尚难以构成确定性利好。首先,国储收储消息目前只是个传闻,从传统来看,后期也不会有官方证实,因此对待这个消息需要谨慎,不排除多头放风的意图。其次,市场传闻国储2015年收储可能是弹性的,初步预计是20万吨,甚至传闻要完成200万吨的收储。然而,从2014年收储动机来看,3月份收储是担心融资铜问题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目前除了价格低之外,尚没有理由触发国家收储。而按照收储计划,去年的收储目标(50万吨)已经完成,今年尚没有公布计划。除非价格大跌导致行业出现大规模亏损,否则收储的量不会如市场传闻的那么大。最后,根据我们估测的2015年供求平衡表,2015年全球过剩超过35万吨,而初步的20万吨收储估计难以逆转供求基本面。
供需面尚未明显改善
从供应层面来看,当前铜供应极为充裕。国内方面,1月30日,上海有色市场铜现货报贴水80元至平水,一般来讲现货升水才体现供应偏紧的情况,贴水和平水意味着铜供应充裕。另外,笔者测算了一下三个月期铜价进口盈亏,发现1月份只有4天是亏损的。
从需求层面来看,1月下旬开始,由于订单稀缺,部分铜材加工企业纷纷降低开工率,甚至提前放假。1月份由于资金利率再度回升,下游备货受制于资金紧张而稀少。从库存来看,下游采购减少导致LME和上期所铜库存双双攀升。数据显示,1月30日,LME铜库存升至24.8万吨,为去年4月11日以来最高纪录;上期所铜库存也升至13.7万吨,为去年4月25日以来最高水平。综合三地显性库存,1月30日全球铜显性库存升至40.5万吨,较去年最低纪录增加60%。
总结,近期铜价反弹并非是供需基本面改善所致,而是受到包括市场政策预期、避险买盘和原油反弹的推动,这些因素都不具备持续性,特别是原油反弹带动的外溢效应很可能是昙花一现,因此并不建议大规模抄底铜市。
(关键字:收储 铜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