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报道: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分行行长张新昨日在上海表示,上海自贸区已经做好了率先全面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技术准备。
他是在昨日举行的“‘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新业态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
张新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账户的分类,40项中的35项,上海自贸区已经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只有5项,“我们离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张新表示,在解决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上,未来要推进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跨境人民币使用和风险防控等六项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
“我们已经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现在十个方面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到位。”张新介绍,相关技术准备包括建立对外债规模、币种错配、短期资本流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建立资金大量异常流入和资金大规模流出情况下的总量调控和应急管理工具储备等。
据介绍,在政策保障方面,上海已经形成了从政府到企业的一整套适宜进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制度保障和市场机制。金融机构对跨境金融业务已经建立了成熟的操作管理系统和风险防范制度,企业也能自主合规地应用央行相关规则,自主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融资。
据统计,截至6月1日,上海自贸区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的各类跨境资金结算总额为1600亿元,其中按照新规则发展的跨境融资(从境外融资)为700多亿元,并没有出现很大的规模。
“上海自贸区没有成为热钱流入的渠道,反而收窄了境内外的利率和汇率差异,消除了境内境外套利的空间,使跨境资金价格趋于理性和平稳。”张新说。
同时,上海自贸区也已经建立了有一定管理的可兑换的制度安排。张新介绍,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可兑换,而是有一定管理的可兑换。
“管理可兑换的大框架安排我们已经做好了。”张新表示,从风险防范角度看,政府需要实施一定的管理,比如涉及洗钱、恐怖融资和反逃税,对外债规模和货币错配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对必要的短期流动性实施管理以及进行国际收支风险监管等。
(关键字: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