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消息,近一段时间中国的金属生产商纷纷宣布减产。中国10家主要铜冶炼企业日前联合发出声明,将把2016年产量削减35万吨。
锌生产商也不甘落后,十大锌冶炼厂也准备明年减产50万吨;而中国八大镍企则计划明年减产约20%,相当于减产约8万吨。
这些声明表明,继今年金属价格暴跌后,中国的金属企业与西方同业同样饱受压力。
中国金属企业明显将价格暴跌归咎于投机客,这些投机客投入大量资金,对上海期交所每种工业金属都进行空头押注。
中国镍企表示,镍价已经“严重偏离基本面”,而铜企则进一步要求中国监管机构调查“恶意”卖空行为。
而上海期交所的空头大军看上去大多不为所动。虽然每当有减产消息公布,对应的金属会出现一波空头回补的反应,但影响总是有限,伦敦市场的表现更是明显,金属价格在伦敦市场都再度下跌。
但其实这些减产措施不像表面看来那么有力,同时对于解决金属行业的核心问题无济于事,也就是根据需求疲软情况调整供应,而需求疲软的最大症结就在中国本身。
**都是供应惹的祸?**
外界怀疑中国的金属企业能否真正落实产量承诺,以及他们集体行动的决心能坚持多久,这种心态也可以理解。
为了支撑铝价,中国的铝企每隔一阵便会稍微联手合作,但总是收效甚微。产量持续超过需求,而价格也继续下滑,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伦敦皆是如此。
不过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在于,在一个需求不利的环境下,光靠减产阻止价格下跌可以作到什么程度。
**生产商或加工商?**
这些中国金属减产动作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说得更准确一点的话,参与的企业其实是金属加工商,而非生产商。
以明年铜减产计划为例。参与的铜冶炼商是将原料加工成精炼铜,这些原料包括废铜及铜精矿。
他们多数没有参与的是自行开采铜精矿。但减产能够真正带来影响的正是采矿阶段。
这类减产动作对定价的影响,比较可能反映在原料市场上,铜冶炼商及矿商目前正为了明年的加工费率陷入一年一度的谈判斗法。
锌减产的情况也类似,也许巧合,中国的锌减产规模恰恰就和嘉能可10月宣布的锌矿减产计划一样多。
嘉能可已经减少了对冶炼商的原料供应,而冶炼商目前正面临锌价、冶炼副产品价格及加工处理费用皆下跌的致命组合。
中国冶炼商的缩减动作只不过是对原料情势变化作出反应,这些缩减动作本身并不代表产量减少,而比较像是加工流量的可能调整。
**提议政府收储**
铝厂对于如何支撑价格有不同的打算。他们要求国储局收储。实际上,每个金属产业组织似乎都在要求国家收储。
国储局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高峰时曾收储大约60万吨铝和16万吨锌。收储的对象是一些地方炼厂,多数不是中铝等大型国企。
值得强调的是,铝和锌都不在国储局的正常采购名单上,因为中国自己生产就已相当充足。而从铝半制品稳定的出口来看,不仅足够还有剩余。
铜在国储局的战略性金属采购名单上,且当铜价疲弱之际,国储局偶尔会积极买进。但这通常不会在明面进行,而且不太可能让当地的生产厂来决定其采购计划。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类采购即使真的有,也不过是未售库存的所有者换了人,对当地生产商有意义,但对期货市场的平衡却无作用。
除了铝之外的炼厂减产,并不会影响矿石产量。此外,在镍、铜和锌等市场,其矿石产量才是左右金属供应的决定因素。
如果真的想要减产,应该是从矿场下手,而非炼厂进行减产。
(关键字:锌减产 铜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