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15日讯全球瞩目的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日前公布,江苏检验检疫局一项“200种重要危害因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应用”科研项目成功应用于实践,并一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江苏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正在进行食品安全指标检测
据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研究员沈崇钰介绍,该项目组将生物识别技术与新型纳米标记技术相结合,对食品中200种危害因子的检测方法进行探索,提出了“基于等离子手性信号的高灵敏检测新技术”,不仅将检测敏感度提高到单分子水平,还在降低成本、操作便捷等方面有了跨越性的进展。
据悉,该项目共获国家发明授权87项;美国专利授权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制定国家标准2项,发表SCI论文116篇(最高影响因子为22.003),4篇论文入选ESI 1%高被引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章节)2部,主要研究成果已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江苏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正开展技术攻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当前,食品快速检测技术应用于各个食品生产和消费领域,然而,其面临着“准确性”和“效率”不可兼得的瓶颈。
而该项技术的面世,将检测敏感度提升到单分子水平,从而保障了检测的准确性;同时由于首次创制了重金属铅、镉、汞等元素的免疫分析试剂和产品,从而简便了操作流程,大大降低了检测成本。
据悉,美国自然基金委网站对该项目研究成果等离子手性光学传感检测技术做了重点报道,认为“利用等离子纳米组装体中纳米粒子间二面角产生的等离子手性性质,这种检测方法敏感度比目前最灵敏的检测方法还高出50倍!”
目前,该项目已广泛推广应用,据悉在得利斯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安麦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南京元亨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成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字:首创 铅 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