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居民收入增速为何可以同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2018-1-24 8:40:26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摘要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6%。按照通常理解,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应该位于城镇与乡村收入增速两者之间。因此,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颇令人费解,甚至引起对统计数据的质疑。我们认为,这一现象很可能跟城乡人口占比的相对变化有关,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即便城镇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速为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也会导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通过简单的公式推导与实证数据,我们验证了这一判断。

从高频监测数据看,短期价格上涨压力或减弱。生产方面,发电耗煤增速回升、高炉开工率低位持平,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持平,尿素企业开工率回升。价格方面,上游原油、铁矿价格回落,煤炭价格持平,中游钢铁价格回落,玻璃、水泥价格回落,有色价格分化。库存方面,上游原油、煤炭库存回落,铁矿石库存上行,中游钢铁库存分化、有色库存分化。需求方面,汽车零售增速回升,1月中旬房地产销售降幅扩大。

流动性方面,本周央行资金净投放,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回升;十年国债收益率回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月26日当周逆回购到期量为7700亿,MLF到期量为1070亿。

重要新闻梳理:2017年经济增速超预期,关注三点新变化。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成立。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8万亿元。

正文

深度思考: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为何会同时高于城、乡增速?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实际增长7.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增长8.3%,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增长8.6%,实际增长7.3%。

有意思的是,按照通常理解,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应该位于城镇与乡村收入增速两者之间。因此,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同时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颇令人费解,甚至引起对统计数据的质疑。

如何理解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很可能跟城乡人口占比的相对变化有关。由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因此,即便城镇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速为零,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也会导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升。

为说明这一逻辑,可使用数学公式论证。以Y表示人均可支配收入,以P表示人口数,以下标u、c分别表示城镇与农村,没有下标表示全国。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为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与人口总数的比值,即:

等式两边分别取对数并求倒数,可得:

上式左边为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右边共四项。第一项含义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收入份额的乘积;第二项含义为,城镇人口份额增速与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收入份额的乘积;第三项含义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收入份额的乘积;第四项含义为,农村人口份额增速与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收入份额的乘积。其中,第一、三项分别代表了城镇与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对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拉动率;由于城镇与乡村人口份额合计为1,因此,两项之和(或者说,城镇与乡村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速)对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拉动率位于城镇、乡村居民收入增速之间。第二、四项分别代表城镇、农村人口份额变动对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拉动率;这两项的存在,正是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可能会出现同时高于(或者低于)城镇与乡村收入增速的原因所在。

下面使用实际数据验证这一判断。能获得的数据为2013-2017年。我们首先计算关键参数:城镇(乡村)人口份额以及收入份额。对于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数,统计局公布了2016年之前数据,理论上讲,使用其与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的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应该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一致,但计算结果显示并非如此,原因未知,可能跟城镇、农村人口计算口径差异(如,收入为流量指标,人口为时点指标,统计时或有调整)等有关。鉴于此,我们采用全国、城镇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重新计算得到城镇与农村人口份额。在得到城镇与农村人口份额后,可计算得到城镇与农村人口份额的变化率以及收入份额。具体见表1。

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得到的前式中四个分项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拉动率。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增速对全国居民收入增速的拉动率确实位于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两个指标之间。同时,人口份额变动对全国居民收入增速的拉动率位于0.53-0.64个百分点之间。在考虑人口份额变动的影响之后,全国居民收入增速确实同时高于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

高频数据跟踪: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

2.1 上游:原油铁矿降煤炭平,库存原油煤炭降铁矿升

本周(1月19日)CRB现货指数报收437.02,环比回落0.99%,RJ/CRB现货指数报收195.5,环比回升0.18%。原油价格回落,库存继续下行。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1月18日报收67.20美元/桶,环比回落0.27 %,1月19日WTI与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报收63.37美元/桶和68.61美元/桶,周环比回落1.45%和1.80 %。库存方面,上周(1月5日)EIA原油库存环比回落0.71%,API原油库存环比回落1.17 %。

煤炭价格持平,库存回落。本周(1月17日)环渤海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指数578元/吨,环比上周持平。6大发电集团煤炭库存可用天数(直供总计)(1月19日)为14.00天,较上周持平;六港口炼焦煤库存环比回落20.51 %。

铁矿石价格回落、库存上行。周末铁矿石综合价格指数、国产矿价格指数、进口矿价格指数环比分别回落0.74%、0.12%、1.25%。港口库存本周环比回升1.08%。

2.2 中游:工业品价格有所下降

钢铁价格回落、库存分化,高炉开工率持平。本周(1月19日)Myspic钢铁综合价格指较上周回落0.80 %,其中螺纹钢价格回升0.22%,热卷价格回落1.73%,冷板价格回落1.86%。库存方面,冷轧库存环比回落、热卷板库存环比回升。高炉开工率本周环比持平为64.09%,仍处年内低位。

有色金属价格和库存分化。本周(1月20日)LME铜、铝、锌、铅、锡、镍价格分别环比变动-0.60%、1.85%、-1.03%、2.46%、0.8%、-2.07%。库存方面,本周LME铜、铝、锌、铅、锡、镍库存分别环比变动3.69%、0.46%、-0.10%、-1.99%、-6.38%、-1.23%。

其他行业中,发电耗煤增速回升,1月中旬发电耗煤同比增速10.70%,增速环比上周回升。水泥价格回落,1月19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周环比回落2.65%;分区域看,东北、华北水泥价格持平,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水泥价格回落。尿素企业开工率回升,本周山东尿素企业开工率环比回升8.80个百分点至60.38%。玻璃价格指数回落,本周(1月19日)环比回落0.14%,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环比持平为69.18%。

2.3 下游:汽车零售回升,地产销售跌幅扩大

根据乘联会的近期周报,1月第2周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回升3.9%,1月月累计零售数量同比上升10.3%。1月中旬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面积跌幅扩大,同比增速-59.33%,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分别同比变动-22.89%、1.14%、-43.48%,一线城市跌幅较1月中旬缩小、二线城市增幅缩小,三线城市跌幅较1月上旬有所扩大。

2.4 总结:短期价格上涨压力或减弱

从高频监测数据看,短期价格上涨压力或减弱。生产方面,发电耗煤增速回升、高炉开工率低位持平,浮法玻璃产能利用率持平,尿素企业开工率回升。价格方面,上游原油、铁矿价格回落,煤炭价格持平,中游钢铁价格回落,玻璃、水泥价格回落,有色价格分化。库存方面,上游原油、煤炭库存回落,铁矿石库存上行,中游钢铁库存分化、有色库存分化。需求方面,汽车零售增速回升,1月中旬房地产销售降幅扩大。

流动性观察: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回落

本周央行资金净投放。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本周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投放10600亿、回笼4700亿,公开市场操作货币净投放5900亿,实现货币净投放。12月逆回购余额350650亿,SLF余额1304亿,MLF余额45215亿,PSL余额26217亿。1月26日当周逆回购到期量为7700亿,MLF到期量为1070亿元。

市场资金利率整体回升。本周末(1月19日)1天、7天、14天、21天期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分别为2.963 %、3.3619%、4.5173 %、4.6642%,环比上周分别变化5.49、-2.29、40.36、12.42个BP; 1个月和3个月回购利率分别变化50.05、5.13个BP。隔夜、1周SHIBOR分别为2.8360%与2.8940%,环比上周分别变化-6.65、4.6个BP。1月22日1、3、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分别为4.7929%、4.9847%、5.0996%,环比上周分别变动77.85、12.34与9.52个BP。R001-DR001之差为10.76个BP,环比上周变化3.5个BP;R007-DR007之差为43.94个BP,环比上周变化-4.11个BP。

十年国债收益率上升,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环比上周回升4.17个BP至3.9754%。汇率方面,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4169,即期汇率为6.4040,分别较上周升值1.175%与升值0.989%。

每周要闻梳理

4.1 2017年经济增速超预期,关注三点新变化

GDP增速超预期,季末冲高效应未现。四季度GDP同比增速6.8%,全年6.9%,高于市场预期。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2%,基本符合预期,前三季度的季末冲高现象未能再现。

生产法视角看,二产降、三产升。四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回升。当季二产增加值增速为5.7%,较三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增速8.3%,回升0.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增速的回升是导致GDP增速高于我们预期的主要原因,从服务业生产指数看,10-12月份均值7.9%,较三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与三产增加值增速的回升有所背离。推测前三季度表现亮眼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较快”延续高增,具体情况尚待相关数据公布。

需求法视角看,净出口拉动率上升,内需拉动率下降。根据统计局发布会相关数据推测,前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4.1、2.2与0.6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相比,分别变化-0.4、-0.1与0.4个百分点。从历史规律看,消费拉动率四季度通常会叫前三季度回落,但从2017年全年看,与2016年相比仍回落0.2个百分点。净出口拉动率2017年较2016年回升1.1个百分点,外需对全年经济回升支撑明显。

制造业投资增速“弱修复”,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增速回落。制造业投资方面,全年累计名义增速4.8%,较1-11月回升0.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与投资增速延续回落态势,购置土地面积增速在延续回升四个月之后出现回落。基建投资增速降至15%以下。

就业与收入表现整体较好,但边际转弱。就业方面,新闻发言人表示,12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4.98%,虽仍低于5%,但较三季度发布会提到的4.83%有所上升;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同比增速年内四个季度逐步回落但仍高于上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我们之前发现本轮居民收入增速回升主要靠工资性收入支撑,推测跟经济回暖有关,进而担心增速回升的持续性;全年名义与实际增速分别为9.0%与7.3%,较前三季度回落0.2与0.1个百分点,年内首现回落。

通讯器材拖累社零增速,关注相关行业需求变化。从12月当月看,社零名义同比增速9.4%、实际增速7.8%,较上月回落明显。分行业看,地产相关行业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增速仍然强劲,汽车受高基数影响增速回落。拖累消费最大的是通讯器材类,12月增速13.4%,较11月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与进口数据中机电与高新技术产品数据12月表现不佳较为一致,对相关产业链的国内需求变化需关注。

从经济增速看,四季度与全年超预期,但经济动力主要是净出口与服务业,而非“新周期”。与前三季度相比,四季度有三点新变化需关注。一是就业与收入增速的边际减弱,二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率的下降,三是通讯器材消费增速的回落。

4.2 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7.8万亿元 海洋工作实现多个“首次

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21日表示,据初步估算,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8万亿元。同时,海洋工作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积极进展。王宏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说,5年来,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保持7.5%的年均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0%。他同时表示,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力争实现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2017年,我国海洋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多项重大海洋战略和深化改革任务全面实施,构建蓝色伙伴关系迈出坚实步伐,同时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海洋督察如期完成。国家海洋督察组分两批对沿海11个省区市开展了围填海专项督察,重点查摆、解决围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问题。首次摸清全国陆域入海污染源分布,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清查。排查初步结果显示,全国有陆源入海污染源9600个,其中入海排污口7500余个。首次摸清底细,将为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保护打下坚实基础。极地新疆域实现多个“首次”:首次发布《中国的南极事业》白皮书;“雪龙”号首次穿越北冰洋中央航道、西北航道,首次获取航道精密勘测数据;雪鹰飞机首次成功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首次在南北极考察中,实施业务化全球海洋环境热点问题调查。深海新疆域也有多个“首次”实现:首次开展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南海海底地名(10个)首次获得国际组织审议通过,我国管辖海域共有300多个海底地理实体获得新命名。南沙海洋综合管理的支点和平台基本确立,永暑、渚碧、美济三大岛(礁)观监测实现业务化,并首次发布海洋环境预报。

(关键字:居民 收入 增速)

(责任编辑: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