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保压力、利好政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快车道,产量逐年攀升,同时带动了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居世界首位。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2%。动力锂离子电池累计配套量超过190GWh,产业规模位居前列。由于使用寿命有限,动力锂离子电池将面对大规模退役的局面,若未经妥善的处置和进行充足的回收利用,一方面给社会带来环境影响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会浪费珍贵的金属资源。做好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工作,有关新能源汽车产业可继续发展至关紧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推行动力锂离子电池绿色设计,从源头处理回收难题。
采用标准化、通用性及易拆解设计,商量开放控制系统接口和通讯协议,对电池固定部件进行可拆卸、易回收利用设计,原辅材料优先使用再生材料。在加工环节,增强对动力锂离子电池一致性的技术研发支持,制定完善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进一步规范电池规格尺寸。在梯次利用环节,鼓励公司提高重组电池组一致性的技术研发。
2完善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动产业闭路循环。
充足发挥加工者责任延伸、动力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追踪管理等制度优点,构建高效的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效率,形成闭环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产业可继续发展。在回收环节,充足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第三方组织的平台集中用途,推动产业链相关公司在电池退役、回收、梯次利用、再生环节实现信息、资源、知识、技术的互通和共享。
3增强动力锂离子电池行业环境管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增强电池加工公司的有毒有害物质管理,制定完善绿色产品标准,推行清洁加工技术,严格控制电解液溶剂、添加剂等原材料的添加和使用,并逐步实现低有机溶剂、添加剂技术替代,降低后续其进入环境的风险。增强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解决过程的污染防治,制定技术规范,指挥再生公司规范预解决技术、资源再生技术以及污染控制工艺、设施和效率,减少重金属、POPs以及环境危害较大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关键字:电池 回收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