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电池用镍项目重塑三元成本曲线,全球化扩张打开空间;中国三元材料巨头,正循环逐步开启,机会凸显。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对三元板块有所保留,核心聚焦在对其未来市占率方面较为悲观;我们认为从成本、安全性、市场空间三个角度看,三元发展将迎来显著提升。一是中国公司在印尼投资建设的电池用镍项目逐步投产、达产,镍成本显著下降将带动三元成本显著降低。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电池用镍系列深度报告③《火法高冰镍VS 湿法镍成本分析:各有所长,趋势不改》:
这些项目在成本曲线左端。我们认为应淡化镍价涨跌的影响,把握其对公司竞争力提升所带来的影响;二是4680 电池的推出和部分电池巨头在复合箔材方面的创新将提高高镍正极的安全性;三是龙头企业推进布局海外生产基地,全球化扩张逐步开启。此外,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等加大布局磷酸铁锂产业链,有望消除技术路线的压制;基于此前提出的资源-资本-产能-市场循环,我们判断三元龙头因其市值较高和海外电池厂合作密切,在磷酸铁锂产业链可以发挥资本和市场优势。三元巨头,正向循环逐步成型,悲观预期有望修正;同时随着镍项目投产、海外基地投产,有望大幅提高盈利水平。
印尼镍项目成本有明显优势,投产后有望提升三元成本竞争力,不论镍价涨跌,都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电池用镍系列深度报告③,推算得出印尼镍湿法项目达产后,完全成本有望达到6,000 美元/吨镍一线,其中钴价格(中性假设18$/lb)、硫磺价格等变化,原矿品位、回收率和达产率对成本有重要影响。该成本较典型印尼镍铁生产成本(约8,000 美元/吨镍)、印尼淡水河谷高冰镍成本(8,791美元/吨镍)等低。(注:因报告发布后辅料价格上涨,短期成本可能略有上涨,中长期结论不变。)目前,力勤湿法镍项目已经投产,华友、中伟、格林美等电池用镍项目将在未来一年逐步投产达产,届时三元成本有望显著下降并提升盈利能力。
(关键字: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