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1日,浙江大学与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桐乡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商定,由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在刚果(金)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卢本巴亚大学,用3至5年时间,建立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提升当地农业发展水平,为区域性的粮食蔬菜自给建设提供示范和保障。
“十一五”期间,浙大积极探索地方合作的新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政府、高校和产业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三螺旋"结构工作模式”和“专家+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获得了广泛好评。
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色金属跨国企业集团。华友钴业非洲地区总裁陈红良介绍说,刚果(金)加丹加省位于刚果(金)东南部,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品位铜矿及其钴副矿,但加丹加省的粮食供应基本靠进口。他说,之所以会与浙大合作开展“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是希望这个项目能对加丹加省的粮食自给起到促进作用。
浙大—华友非洲农业发展中心是双方共建的合作平台。在第一期建设中,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出资200万元人民币,在浙大设立“华友非洲农业发展合作基金”,用于刚果(金)农业领域的政策研究、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卢本巴亚大学的教师培训、研究生培养以及浙大教师、研究生赴刚果(金)的研究交流和指导费用。
据介绍,浙江大学计划在第一期的合作中以农学和园艺学科为支撑,在华友—刚果(金)现代农业示范区筹建农业科技实验中心。中心以建设现代农场为载体,目前已设立了“太阳能驱动的灌溉设施”、“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玉米、小麦的规模化种植技术”等项目,开展作物新品种对当地特殊农业生产条件的适应性研究与示范。据了解,在过去的20余年中,浙大承担和完成了多项援非项目。
园艺学教授、浙大地方合作处处长张明方说,现代非洲的贫穷很大的原因是农业发展的落后,从学科研究的角度,非洲的许多植物资源和原始基因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但从提供技术支持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适应性实验。非洲气候的长光照、强光照、高温、强旱及暴雨等极端天气,对现已成熟的亚洲气候条件下的现代农业技术都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