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似乎没有分类垃圾桶,就一个桶,什么都往里面丢。”27岁的市民小李每用完一节电池,都会把它“收藏”起来,到现今已装了满满一袋足有四五公斤,里面有5号、7号及纽扣式电池,五花八门,各个牌子各个型号都有,这支早已“退役”的“电池杂牌军”一直放在家里不知如何处理。
在小李的印象中,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丢弃,不然会造成环境污染,不过,真正能做到不随意丢弃的人似乎不多。如今不能乱丢电池的呼声渐弱,电池回收点也很难寻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废弃电池不需要回收了吗?
记者在金华的一家超市看到,像南孚、双鹿、金霸王等品牌的5号、7号电池上大都标明了“无汞碱性电池”的字样。在一款南孚电池的外包装上,记者看到了一个绿色的“中国环境标志”,这是经由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的标志,拥有这一标志的电池,一般被认为是环保电池。
不过,并不是全部的电池都标有“无汞”字样,一些小品牌的充电电池仍标明是碳锌电池。那么,这些不带“无汞”字样的电池里,是否仍含有会污染环境的汞呢?
对此,记者咨询了市环保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普通5号、7号电池都已达到低汞、无汞化标准,能够自然降解。市民在购买5号、7号电池时,只要认准是标有“无汞环保”字样的电池,电量耗尽后,丢进垃圾桶,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据了解,电池的低汞、无汞化,缘于一次“限汞令”。1997年12月31日,中国轻工总会、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9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规定》,要求到2002年1月1日,禁止生产和销售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25%的电池,到2006年1月1日禁止在国内生产和经销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锌锰电池。据称,自电池的“限汞令”发布之后,目前正规电池生产企业生产的电池基本实现无汞。
电池无汞后,废旧电池的管理开始逐步放开。2003年10月9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商务部联合下发了《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其中规定:“目前,在缺乏有效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鼓励集中收集已达到国家低汞或无汞要求的废一次性电池。”
也就是说,市民可以把无汞的废旧电池分散投入到生活垃圾收集箱,与生活垃圾一起进入城市的正规生活垃圾填埋场。
可是,分明看到没有无汞字样的电池在销售,小李质疑道:“正规的电池企业已经实现一次性电池无汞化,谁又能保证现在所有的一次性电池全部实现了无汞化?”
有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多家电池生产企业,在中国电池协会注册的仅300多家。虽然大电池企业生产的电池目前都做到了低汞化或无汞化,但大量小企业生产的电池,是否真的实现了无汞化,却难以保证。
也有环保人士表示,手机电池和纽扣式电池中仍含有铅等重金属元素,依然不能随意乱扔。据说一粒纽扣式电池就可以污染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还有汽车和电动自行车上的电瓶,也含有铅等有害物质,这类电池也不能乱扔。但是,这些电池该如何回收利用呢?目前仍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