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铜仁启动万山汞矿申遗 期待迎来新生

导读: 继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放后,贵州铜仁市于2012年正式启动万山汞矿申遗工作,向“世界文化(工业文明)遗产”发起冲击......
关键字: 贵州铜仁 万山汞矿申遗

继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放后,贵州铜仁市于2012年正式启动万山汞矿申遗工作,向“世界文化(工业文明)遗产”发起冲击。在2001年10月国家对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后的第11个年头,因“汞”而闻名于世的贵州万山,面临新生。相传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人在万山开采朱砂,隋唐时期已有开采的记载,明、清出现开采盛况。在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中国偿还苏联外债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周总理称作“爱国汞”……但到2000年底,在万山国有汞矿,企业已无汞矿可采,累计亏损近亿元。2001年10月,国家对贵州汞矿实施政策性关闭后,万山只留下了那些见证朱砂王国数百年辉煌的神秘矿道。

有专家指出,贵州万山汞矿在长达630余年的规模开采中,集中地展现了4项世界之最,即最久远的采矿历史、最原始和最先进的汞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最罕见的970多公里长的地下采矿坑道、最大的天然朱砂。
“万山汞矿遗址真实再现了中国国各个时代的汞矿生产状况,反映了我国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独特而且唯一,已具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处博士黄晓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班牙阿尔马登和斯洛文尼亚伊德里亚的水银采矿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万山申遗提供了先例,万山汞矿在申遗中应该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质。”

无独有偶,民革贵州省委在贵州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将万山特区汞矿旧址申请为“世界文化(工业文明)遗产”的提案。“这里可以说既有丰富的古代技术遗存资源,也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更有当代高精尖信息技术和中国现代工业技术的身影。”民革贵州省委调研处张雪娇说,万山矿区的历史,既是中国劳动人民的辛酸史、奋斗史,也是技术进步史,更是一部中国的工业文明发展史,承载着每一个时期的万山历史,见证了万山的社会变迁。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形式,其文化内涵、价值及保护方式都与以往的文化遗产不同。”民革贵州省委赴万山矿区调研组负责人程亦赤介绍道,矿区申遗,这在中国来说还是第一次。

对于申遗,祖上三代都在万山汞矿工作的田茂才说,自己是真正的汞矿人,从万山汞矿的发展、顶峰直至没落时期他都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正因为这样,我们一家人对万山充满了感情,这次听说汞矿要申遗,我父亲高兴得举起酒杯和我们喝起酒来。”

“像田茂才这样祖祖辈辈为矿区奉献的家庭在万山还有很多很多”,万山矿区社区服务管理局主任张洪智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自从2001年10月8日万山汞矿宣布破产,很多矿区人的热爱之情转变为失落,“一路陪着矿区发展的几代人,又看着万山汞矿破产,是何等的不舍啊。”张洪智感慨地说。所以当汞矿工业旧址申遗的消息传出,矿区人都激动不已。曾担任汞矿技术官员的刘勇,退休后就再也没有参加任何活动,但听说申遗后第一时间就要求主动参与,并向万山申遗小组贡献自己所知的资料。正如抱病参加申遗工作的一位退休工人所说,这是万山的大事,祖祖辈辈生活在万山的人都攒了把劲,如果真的申遗成功,我们将能再次和汞矿“联手”,创造出新的成绩。

谈及万山申遗,黄晓帆建议,要积极借鉴申遗成功点的经验,坚持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自然环境面貌等整体风貌完整保存兼顾;同时做好遗产保护规划,充分发挥遗产的社会价值。黄晓帆告诉记者:“万山被誉为‘中国汞矿史的缩影’、研究中国汞矿业史的‘教科书’,它的申遗要放在国际化语境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归纳总结。”

显然,如果申遗成功,将会为万山的“工业旅游”增添新的活力。申遗,万山汞矿新生的开始。

(责任编辑: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