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洲战略亟待升级

2013-4-1 8:50:43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3月24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非洲三国进行了访问。这是习近平就任以来的首访行程,具有极强的标志意义。

笔者一直在呼吁,中非关系需要大战略、整体战略。这是目前对非洲工作最缺乏的。而此次习近平访问非洲,已经露出了大战略的端倪。

那么,这个大战略应该是什么?

笔者认为,应当准确判断非洲的地位:非洲正在逐渐结束长期的战乱与赤贫,正在走向经济起飞的起跑线。此时,我国对非洲的战略也应当升级。获取资源仍然重要;然而,除了资源以外,应当更加明确地将非洲看作未来中国海外投资目的地和制造业转移承接地。一句话,非洲应是未来“海外中国”之所在。

很多人一提到非洲,首先想到的是饥饿、落后、野蛮、战火、难民等负面形象。虽然这些负面形象至今仍然广泛存在,然而这已经不是主流。真实的非洲,已经来到经济起飞的起跑线前。

从各个要素看,非洲已经具备了经济起飞的要件。非洲很多地区光热水土条件极好,非常适合发展热带农业。非洲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和各种矿产等。非洲的8亿人口,相对低龄化的人口结构,给发展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而这8亿人口,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非洲的战乱动荡逐渐减少,各国政治逐渐走向稳定,这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制度红利。总之,“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具备。此时,应当布局进入非洲,以期收获非洲经济起飞的红利。

想象一下,如果你“穿越”到1950年的日本、1960年的韩国、1970年的马来西亚、1980年的中国、1990年的越南或2000年的印度,你会做什么?我想,只要稍有些投资头脑,就会毫不犹豫地(当然也要谨慎地)购买资产,坐等升值。非洲目前的情况,和这些国家“起飞”前的局面是类似的。

习近平在访问中反复提到,非洲是“希望的大陆”。笔者的初步统计就有五次之多。笔者窃以为,从经济角度看,可以将“希望的大陆”理解为“起跑线”;而经济起飞就是最大的“非洲梦”。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在执行层面上,“走出去”很大程度上落实为“拿回来”,即赴资源国投资上游产业,以各种方式拿回资源,为国内的制造业提供初级产品。这固然保证了我国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发展,养活了“世界工厂”,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很大问题,饱受诟病。

今天,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角度考虑,“走出去”战略都到了升级换代的时候了。“走出去2.0”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海外中国”。从地缘经济上看,东南亚本应是“海外中国”的首选基地。然而,由于东亚一体化面临着各种困难,东南亚还难以立时发挥这种作用。因此,应该将非洲建设成为承接我国制造业外移的目的地之一,把“拿回来资源”升级为“拿回来利润”。

放眼国际,美国、日本、德国等大国都有庞大的海外资产。美国2007年海外企业总资产达14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海外美国”;日本由于2000年后不再公布GNP数据,难以准确统计,但一般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远超国内生产总值(GDP),“海外日本”大过“四岛日本”;德国2010年海外净资产达1.4万亿美元,整个东欧都有德国企业的身影。当前,中国也到了建设“海外中国”的时候了。中国应当像美国经营拉美、日本经营东南亚、德国经营中东欧一样,开展对非洲的整体、长期的经营。

当然,笔者在非洲实地调研过程中,也亲身接触了很多负面信息。然而,我们应当着眼长远。回想一下,“二战”结束后的日本还在“卖儿卖女”,朝鲜战争停战后的韩国一片凋敝,“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百废待兴……以比较的、历史的视角看,今天的非洲确实仍有种种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是看空未来的理由。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海外中国”应是我国新时期对非洲战略的大方向,沿此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

笔者在坦桑尼亚乡村游历时,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当地人正在把祖祖辈辈的茅草屋拆掉,盖上砖瓦房。他们把盖房用的红砖称作“中国砖”——据说这正是当年坦赞铁路的中国筑路专家教会他们的。眼下,整个非洲大陆都在“盖房”的前夜;此时,正是“中国砖”奠定地基、提前布局的时候。

(关键字:中国 非洲战略 升级)

(责任编辑: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