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正改变液晶面板势力图

2014-1-2 9:23:04来源:日经中文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在平板电视和个人电脑的大型液晶面板领域,源自中国大陆的供应过剩局面有可能日趋严重。京东方科技集团(BOE)和TCL集团在2015年之前,将在中国八个地方以上建设并运行大型工厂。而2000年代曾迅猛发展的韩国与台湾企业则不得不转为防守态势。“红色面板”将给东亚液晶面板供应格局带来激烈变化。

TCL将通过涵盖液晶电视面板的一条龙生产体制扩大海外市场的销售(广交会) 让我们携手,为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强国而努力!——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于11月底在北京市一次演讲会上这样强调。其决心在最近的积极投资态势中得到了证明。

2011年6月,京东方以被称为“第8.5代”的大型玻璃基板(2.2米×2.5米)为材料的面板工厂在北京投入运转。在2015年夏季之前,相同规模的工厂将在安徽省合肥市和重庆市相继投入量产。

第8.5代工厂的建设费一处就将超过4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3亿元)。如果不包括夏普和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共同运营的日本堺显示器产品公司旗下的第10代工厂,这将是全球的最尖端工厂。

不仅京东方,还有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TCL旗下液晶面板子公司——华星光电的工厂。在纵深400米,宽240米的巨大建筑物旁边,一项工程已经启动。也就是说,继2011年8月开始生产的第8.5代第一工厂之后,第二工厂也已经开工建设。

如果包括韩资和台资企业,中国大陆两年以内将有最多9家第8.5代工厂投产。美国调查公司NPD Display Search预测,中国大陆在同一代工厂中的生产份额在2015年10~12月将达到38.6%,远超日台,紧追韩国(45.7%)。

不过,大型液晶面板的市场行情低迷将长期化。例如台湾的友达光电(AUO)在2013年4~6月时隔11个季度实现了最终盈利。但有分析指出,受中国大陆的供应过剩影响,友达光电2014年1~3月可能再次陷入亏损。

夏普等日本企业已经放弃在大型面板领域的竞争,转向中小尺寸面板领域寻找出路。而中国企业看似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增产的理由之一是对液晶电视市场将持续增长的预计。TCL董事长李东生认为面板的供应量年增长4%左右,市场是可以消化的;这相当于一座8.5代工厂的产能。

另外一个理由是政府的支持。京东方7月决定进行460亿元的增资,而主要出资方则是北京、合肥以及重庆的市属企业。中国地方政府为了实现产业振兴,正在提供成本意识较低的资金。

韩台企业为避免关税推动在华生产

过去曾以猛烈的增产投资夺走日本企业市场份额,并迫使日本企业陷入经营危机的韩国与台湾企业目前已经转为守势。应对不断崛起的中国大陆企业的举措非常有限。不得已中正在推进的是直接在中国大陆生产。韩国三星显示器公司10月启动了江苏省苏州市的工厂,走在了其他公司前列。
 中国政府于2012年4月将此前下调至3%的液晶面板进口关税恢复至5%。被认为意在削减这个领域每年达到500亿美元的进口。而越来越多传言称,到2014年进口关税将提高至8%。为了降低关税负担,相关企业不得不在中国大陆组织生产。

另一个主要应对举措的是,寻找电视用液晶面板以外的收益来源。韩国LG显示器公司首席执行官(CEO)韩相范明确表示,“投资的重点将转向有机EL面板”。在扩大电视面板生产的问题上,三星也将采取相同方针。而台湾的群创光电将积极开拓工厂设备等商用需求。不过,有机EL电视自身普及缓慢,商用市场的开拓也需要大量时间。

 日本企业将装置与材料产业向中国转移

拥有很高全球份额的日本的液晶面板制造装置与材料厂商在中国企业的吸引下,正在将生产转移至中国。东京电子8月开始从其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江苏省昆山工厂供货,供应制造面板基板电路必需的蚀刻装置。

虽然过去一直担忧技术外流,但东京电子因“只有中国的需求将保持增长”(东京电子会长兼社长东哲郎)而转变了方针。东京电子山梨县子公司的生产将在数年内基本转移至中国。而在材料领域,三菱树脂公司在苏州生产用于背照灯部件等的聚酯薄膜的工厂于13年7月底投产。

不过,中国企业也有可能以供给能力为武器,全面进入日本占全球份额30%的中小尺寸面板市场。德意志证券高级分析师中根康夫认为:“虽然目前技术实力的差距依然很大,但中国企业将来将构成巨大的威胁”。

 

 

 

 

(关键字:液晶面板 京东方 显示器)

(责任编辑: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