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施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家鼓励“走出去”的背景下,施工企业该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在走出去的道路中稳健发展,笔者认为需要及早谋划,未雨绸缪。
划时代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5年3月28日,发展委、外交部、商务部正式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一带一路”在国内的覆盖省份有近20个。从全球视野看,“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三大主题”惠及建筑产业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新的国际战略框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多重发展机遇。其战略愿景可分为远、近两大层次。近期着眼于“基建互通、金融互通、产业对接、资源引入”,远期则致力于“商贸文化互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涵盖信息化建设、自贸区建设、商贸文化建设等主题。基于以上分析框架梳理,“一带一路”战略给国内建筑产业发展将带来三大主题机遇。
——“通路通航”主题: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交通运输是优先发展领域,以加快提升我国与周边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并形成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将率先直接受益于亚欧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将加快推进公路、铁路、民航、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吞吐量将明显提升。连云港至鹿特丹港连通的新欧亚大陆桥,将强化其在国际陆路运输中的骨干作用。
——“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
从需求端来看,“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无论是从国内需求或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均极其旺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财政紧张的原因,基建投资支出不足,普遍呈现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铁路里程等指标均远低于我国,亚洲和非洲的沿线国家较中国分别有10%和20%的城镇化提升空间,而中国在自身城镇化过程中累积的大量经验和产品、服务能力可以对外输出。从国内来看,西北部各省区铁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国均排在后面,新疆、青海、甘肃在倒数5位之中,宁夏、陕西居于中后段水平,为实现“一带一路”各国间的基建对接,中国西北部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网络等基建领域投资有很大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台阶,我国建筑业及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基建输出”能够大幅缓解我国建筑业、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压力。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参与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加大对外开展基建投资业务的战略构想。
根据总体基建投入约占GDP的5%估算,“一带一路”沿线对基建的需求或达到每年1.05万亿美元,而中国对外承包完成额2013年仅为0.14万亿美元,仅占其中的13%。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形成合力,未来我国建筑业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大幅加快,海外市场广阔的产业扩张前景将逐渐打开。
——“能源建设”主题:包括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电站建设、电力设备等。拓展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目标。近几年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在快速增加,但我国的油气资源进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海陆运输,获取途径较为单一,能源安全较易受到威胁,拓展新的油气资源进口途径十分紧迫。
“能源建设”主题之下,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战略,将直接利好中国油气进口的管道建设相关产业。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是仅次于中东的第二个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目前我国从中亚及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占比仍偏低,天然气近几年从中亚的进口量在不断攀升。随着天然气的普及,国内需求量的快速增长,通过新疆从中亚的进口量仍将持续增加。
未来,为满足新增进口量的输送需求,新疆将建设多条能源管道,构建中国陆上的能源大通道。配套的输油管道、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电网以及道路运输等,这些领域必然迎来进一步的利好。
施工企业需稳健走好国际化之路
面对“一带一路”带来的世纪机遇,很多施工企业可谓跃跃欲试,不想错过这次难得的饕餮盛宴,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也已经斩获颇丰。施工企业要有效参与“一带一路”大戏,就必须要走好国际化之路。笔者以为必须要走好三步棋:一是要打造国际化品牌。品牌是建筑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金钥匙,是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证,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奠基石。中国建筑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不仅要有中国制造,更要有中国创造;不仅要有中国技术,更要有中国智慧。中国建筑企业要以国际化的品牌力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品格,真诚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带去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文化,推动当地发展,造福当地民众,履行国际公民企业的责任。同时还要以国际化的品牌力跻身世界建筑强企之列,矗立于全球建筑名企之林,实现从领先到领军的华丽转身。
二是要确立国际化标准。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建筑企业与国际先进建筑企业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建筑标准化方面,很难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建筑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融入和接受国际标准。这首先需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及建筑业整体提升方面着力。一方面,要主动适应“WTO”规则和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的重修及新的立法方面的工作,尽快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我国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另一方面,中国建筑业应抓紧三大国际标准认证,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与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能力。另外,建筑企业自身也要彻底改变观念,升华建筑理念、技术、人才、管理等,以适应国际标准,取得世界通行“门票”。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融得进、行得通、走得顺。
三是要建造国际化航母。过去,国内一些建筑企业虽然承建了一些国外工程,但大多是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无以匹敌国际大企业。纵观世界著名建筑企业,一个突出特点是“大”,规模越大的企业,竞争力越强,“马太效应”越明显。如国际工程建设行业巨擎法国万喜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兼并联合,目前旗下子公司有2500个、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建筑企业要打进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改变企业孤立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应根据国际建筑业特点,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实行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组成若干个跨国控股集团,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母”级建筑集团,集群开拓海外市场,共襄“一带一路”盛举。
(关键字: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