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L杨琦: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材料路线

2016-2-16 9:30:59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刘丹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近日,201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宁德时代新能源市场总监杨琦接受了采访,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从去年大家发展和之前相比翻番都不止,您怎么看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杨琦:其实我们想借用马副总理说的一句话,叫做“形势喜人,形势逼人”。这句话听起来很哲学,但确实高度概括了现在的情况。形势喜人,就是大家看到国家出了这么多有力度的政策。各路英雄都涌进来,把产品做出来,把钱挣到。许多本来不是这个领域的,在政策驱动下,带着他们的知识、财力进到这个领域来,对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

形势逼人是什么?我们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的非常快,但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分两块的,有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在乘用车领域,基本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新能源的商用车是中国独特的产业,国外还没有,这里就会有很多领域有待去积累,有待于形成规范。行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如果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去快跑,同时又学习怎么跑得更稳,今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新能源商用车领域,还是有待国家尽快出台一整套的行业规范、检测体系、强制标准出来,让大家有章可循,更好地、更稳妥地发展。之前发展的很快,但是走得有点踉踉跄跄的,接下来就是要走得又快又稳。

记者:我听您说,您谈得更多偏商用车这块领域,需要更多的政策或者需要更多的一些规章制度去做一些保障。那么您觉得乘用车方面面临最大的挑战会是哪些?

杨琦:乘用车一直以来在车界有个共识,就叫续航里程。现在的汽车,比如传统的燃油车已经发展100多年,各种各样的问题基本上在100多年的时间内已经都得到消除。当我们驾驶一台还不错的燃油乘用车的时候,实际上你是在体验过去100年这么多工程师为你打造的一个巅峰性的产品。但是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即使拿特斯拉来讲,从成立到现在十来年,真正上量两三年的时间。拿现在最好的特斯拉去跟这个传统的燃油车的产品比,可能用户体验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比如续航里程,比如说充电的方便程度等。对于用户来讲,环保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命题,但是自己的驾驶体验、生活习惯会不会受到影响,是用户有更直接的切身利益的。

所以今后怎么提高它的续航里程,怎么样让新能源车更有贴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体验,是我们整个电动车的行业要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记者:可能更多是续航里程上?

杨琦:对。当然其实也包括于温度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希望借着行业的春风,集合全球的财力、智力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让行业可以走得更稳。

记者:您刚刚提到根据温度会影响到续航里程,的确这确实是目前冬天碰到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本身温度可能影响里程,再一个冬天可能很多电动车不敢开空调,也是可能涉及到这样一个跟这个温度有关,这一块比如我们从技术层面来说,这一块有哪些解决方案?

杨琦:从技术的角度来讲,低温现在还没有特别好的、完美的解决方案。往深里讲,电池是一个化学体系,是各种各样化学物质在里面。化学物质在低温表现和高温表现当然会不一样。温度太低的时候,其实那些电并没有消失,但是它被锁死在电池里放不出来,所以就是要去研究怎么把这些能量给释放出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需要一段时间要才会有突破的。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来讲,最开始我们实际上前身从2006年、2007年开始做动力电池,当时有很多问题,比如循环寿命非常短。但是我们也是组织了非常多的攻关力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现在循环寿命已经不是瓶颈之一了。接下来包括低温性能、能量密度,还有怎么样去降低它的价格,仍然是我们摆在前面的三道门槛。这三个方向都是值得继续努力的。但是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乐观的,应该是有解决办法的。

记者:您刚刚提到循环寿命指的就是衰减这一块是吗?

杨琦:对。

记者:相当于您现在认为可能成本、能量密度,外加低温环境下电池的存电能力释放会是我们目前碰到几个困难,您觉得这最大的困难是哪个?或者最需要我们解决的是哪一个?有排序吗?

杨琦:这三个都蛮重要的。哪一样都少不了,三缺一好像不是很完美,所以三个方向都要努力。

记者:可能三个还是我们目前主要在攻克的三个门槛。是不是成本可能是我们目前已经面临的,可以算是一个瓶颈吗?

杨琦: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是不是瓶颈?我只能说还是蛮乐观的。成本来讲,其实我们自己也有根据市场预期的成本控制计划,如果是在原材料不发生大幅波动情况下,还是能达到这个目标的,但是因为这个整个产业链有一部分是在国外,所以变数还是有的。

再就是续航的里程提高。能量密度来讲,国家已经提出了“十三五”的规划,接招单位之一就有我们,应该不超过三家。国家已经把这个活派给我们,我们是干还是干呢?对不对?我们既然敢接这个活,相信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研发在里面。

另外就是低温这一块,目前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方案出来。但是我想公司里光是化学方面博士八九十个,他们的聪明头脑里一定能帮我们想出一些更好的办法出来。

记者:您刚刚提到这个成本这一块,我们目前有没有测算,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成本和我们预期成本之间大概还差多少?我们还需要再降多少?

杨琦:是这样的,在不同的细分领域里,客户的要求还是有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像我们给国外的欧系顶尖客户供货时候,其实价格也有要求,但是还好。

记者:接受度可能更高?

杨琦:对。如果你是跟中国非常市场化的企业打交道时候,他们对价格要求非常低。这个在乘用车、商用车领域又不一样。所以我们是针对不同的领域做成本规划的。希望我们能做到,因为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就会被淘汰。

记者:因为刚才也是一个领导跟我讲说,在过去的10年大概,可能整体平均成本降了50%,但是他认为如果想再市场化可能要再降50%,我们比如生产出来东西已经可以达到市场化的需求了吗?

杨琦:5年之后的话,再降50%我觉得不一定是个梦,当然这个有很多变数在里面。就拿三元体系来讲,静态估算,可能今后是有一定的成本优势的。但这是静态估算。尤其是这个三元产业链都是控制在国外的少数人手里的,包括专利、包括矿产资源。当我们中国的需求一旦释放出来的时候,会不会重蹈当年多晶硅、铁矿石、原油飞涨的覆辙?这个很难讲。所以如果光从静态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比如说降50%这样的目标,是值得尝试的,而且不一定做不到。但是动态的角度来讲要考虑到整个产业链这一块,如果国家能出一大笔钱把那些钴矿、专利给买下来,给我们安安心心用,我觉得还可以。但是这个产业链,尤其是核心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别的地方又找不到的东西,你去这么快发展,然后中国人一下子扑上去买,那会发生什么?这像碳酸锂,去年一年涨了5倍。

记者:我们现在制造电池所需要的成本,或者所需要电池的原材料并不是国内。

杨琦:核心的矿石。

记者:钴是吗?

杨琦:对。

记者:就是化学元素那个钴。

杨琦:钴目前在全球只有三个国家有,基本是垄断在少数的矿产集团的手里。

记者:基本上就是一个垄断。

杨琦:对。基本上类似于当年中国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的时候,淡水河一毛钱不让那种概念,有可能发展成那种。

记者:我们没有可能去研究用其他材料做一些替换或者是?

杨琦:有的。其实中国一直在技术路线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三元的路线,另外一条就是磷酸铁锂。之前好像去年上半年时候,磷酸铁锂的名声突然变得很臭,很多人说坏话。是说性能上面磷酸铁锂比这个三元差,三元做得多么多么好,磷酸铁锂没有前途了。但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还是应该坚持有一部分走磷酸铁锂的,要不然你拿什么跟国外资源集团讲价钱?

记者:这两种有什么区别?

杨琦:这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三元,我们刚才讲了它的产业链,最核心的产业链控制在国外的,包括它的这个专利。其实磷酸铁锂专利中国人已经是没有问题了,但是三元的专利还是控制在少数人的手里的,这是第一个差别。

第二个差别就是说从性能上面来讲,原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的。像三元材料加温的情况,加温到200多度时候就开始分裂,然后析出游离子状态的氧。我们知道电池里面有很多的有机物,有机物再加上游离氧,再加上温度,那带来的就是燃烧。反过来说,磷酸铁锂即使是到了七八百度才开始分解,而且不是以析氧的状态分解。打个比方,两个都是能源,磷酸铁锂更像一个煤块儿,三元就更像汽油了。所以,两种不同的路线,有不同的用法,就看你用在哪了。还有怎么样去打造,去用它的体系。毕竟中国做磷酸铁锂,以我们为例,是从2006年、2007年开始做的,摸索了小十年的时间。基本上已经把它的脾气摸得非常清楚了,所以我们可以做到出厂没有问题,跑几十亿公里没有问题。

但是三元的使用,基本上是被特斯拉带动起来的。特斯拉采用了一套非常先进的能量管理理念去做这个事。但是即使拿特斯拉来讲,好像去年一年还是有六到七起的起火、爆燃的情况。也就是说,三元可能还是需要有一点时间才能把它脾气摸得更透,才能用得更安全。再打一个比方,磷酸铁锂是一个比较皮实的笨小孩,三元是特别聪明的,力气又大的,但性子很暴的小孩。你就得想不同的办法管束他们。而我们已经比较清楚怎么去管束这个笨小孩了。怎么管脾性比较暴的小孩,现在还在摸索过程中。

记者:这两个在成本上。

杨琦:可能你们会觉得我们比较喜欢磷酸铁锂,但并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磷酸铁锂电池公司,同时也是第五大的三元锂电池生产企业。所以对我们来说,其实两个孩子都爱。在成本上目前也是差距也不是太大。

记者:其实我理解起来,其实属于是各有千秋,也没有谁对谁错,或者谁优谁劣就看怎么运用更好。

杨琦:两种材料脾性不一样。

记者:这两条路我们都可以走?

杨琦:我觉得是都可以走的。

记者:现在大家在争什么?

杨琦:其实新能源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形势逼人中间确实出现了一些乱象,很多东西没有经过充分验证就去放在车上,或者是甚至出现极端的骗补这些事。技术路线上,其实大家争的就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上,应该用这个还是应该用那个技术路线。作为我们专业厂商角度来讲,还是比较认同比如说像欧阳明高教授的讲法,乘用车领域今后方向是用三元,因为乘用车体积小,大家对续航里程要求特别高。在商用车领域可能主要还是磷酸铁锂,因为商用车其实大家不会天天开着一个大巴跑七八百公里的。

记者:是点对点。

杨琦:它是点对点的,而且商用车毕竟是载人,人客数量特别多,能量装载量又不一样。比方说,一个比亚迪的K9电动客车大概324电量,北汽的车30多度电,是10倍的电量差距。所以你想,10倍的能量差距在那里面,肯定是安全点为好。

记者:还是稳定点好。

杨琦:还是不是稳定点好呢?我觉得专家说得是很有道理的。

记者:还是应该稍微稳定一点,万一孩子太皮怎么办,控制不住。

杨琦:是。那么多人坐在一个车上,又是10倍的能量,通常只有两个门,相比之下,乘用车是4个门,所以一般情况下确实要考虑安全性优先。

记者:您刚才提到我觉得比较敏感的问题,不知道您方不方便说,骗补这个事,您怎么看?

杨琦:我们自己因为服务的都是行业一线的客户,我相信他们是很规范很诚信的。他们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实力非常强的这些企业,我觉得我还是应该相信他们的。

记者:但是这个事确实存在。

杨琦:对。但是我们确实听到这样的事,因为绝对不会空穴来风的,而且中国某些人有时候聪明才智用得不太对。

记者:可能还是存在这样的问题。

杨琦:我感觉应该是存在,虽然我没有一手的信息。但是我觉得会有。比如我们自己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工信部的合格证数,跟上牌数,跟乘联会、中汽协报的数差那么多,这些车到哪去了?

记者:的确,这可能就是有一些,还是有一些漏洞。

杨琦:按理说一台车一个证,这些车去哪了?绝对不会凭空消失的。

记者:还有一个问题,您刚刚提到您可能跟,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涉及到商业机密,咱们跟哪些厂商有合作?咱们产品供应给哪些厂商?

杨琦:在动力电池领域,从2015年实际结果来看,我们是全球第三大的生产企业,所以基本上我们都是服务的一流的企业。欧洲的来讲,有那么两家,可能还会增加一家。国内的话就很多了,基本上都是商用车领域你知道的最著名的那些,都是我们的客户。乘用车领域的话,我们相对来说,会比韩系稍微落后一点,但是我们也服务相当多的一线品牌,包括现在北京在跑的新能源车子大都是用我们的电池。

(关键字:新能源 动力电池 汽车)

(责任编辑:0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