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制冷行业的不断发展,该行业的技术人才也供不应求!
我国的制冷空调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应该说是由二个专业构成一个属于机械系列一个属于建筑系列。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浓重的前苏联的高等教育的痕迹。因为这两个专业都起源和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受当时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分刻很细。就制冷而言就有压缩机、制冷、低温等个小专业。形成了明显的以产品带教学的基本格局。
客观上说。这种专业划分与当时我国计划经济的体制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适应的。过窄的专业面,但却培养了专业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因此。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重建。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和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科技、管理体系的大量引进。美国先进的本科教育模式也对于我们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冲击。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过细过窄的工科专业设笠。
在制冷学科领域以围绕制冷空调、制冷系统、制冷压缩机、低温工程等方面座位特色办学,对于制冷学科发展和制冷专业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好景”不长。1998年教育部进一步将以上4个专业合并为1个。即: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一改革足否成功目前尚不能轻易定论。但是从做法上看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总体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进行专业调整就很有必要。因此。在1993年原国家教委进行的专业目录调整中。表面上从原来的4个专业或者说10个专业合并为1个专业。专业面的拓宽幅度是相当大的。对于减少专业数量。‘贡献巨大”。但是。从初步效果看。这一改革方案至少存在三大问题。
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的锅炉、涡轮机、电厂热能、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内然机、工程热物理以及水轮机等10个小专业,压缩为i1个二级专业。即热能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工程和流体机械与流体工程。这一改革足比较符合实际和较为成功的。有关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专业面过大。至少与我国的国情或者接受程度有较大的距离。各高校在实际操作时都不同程度采用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甚至专业方向就是原来专业的变相翻版。
二是专业名称没有准确反映专业的内涵,无论是对于。。热”还是”冷”方向都是如。从而增加了社会对于本学科的理解。尤其是Fx碍了优质生源报考本学科。事实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一取得本科专业的命名自主权就拼弃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名称。而改用其他名称。并且收到-f立竿见影的效果。三是隔离了学科专业与制冷空调行业的联系。既加大7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又促使许多高校另外设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
(关键字:制冷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