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前一天,中国宣布新开放7个自贸区。
9月3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至此,中国分三个批次总共开放了11个自贸区,第一批1个,第二批3个,到第三批7个,显示出了加速扩容的趋势。
在G20峰会正式召开前夕、B20峰会当天宣布自贸区再次扩容,是中国支持贸易自由化的行动化表态,是中国为凝聚各国共识、一致反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全面抬头倾向而做出的诚意表率。
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开放与合作,是中国经济多年来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自贸区的不断扩容,方向正确无疑。在当下提高贸易自由度和规模,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也最为有利。
中国商务部7月曾表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全方位抬头,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国家,不仅有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有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印度对中国的立案调查数量位居前列,分别是18起和15起,与此同时,涉案金额也最多。贸易保护主义使得中国本已不够乐观的出口形势雪上加霜,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1.13万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出口6.4万亿元,下降2.1%,情形低迷。
自贸区对拉动经济确有作用。以“领头羊”上海自贸区为例,今年上半年,上海GDP增长达6.7%,自贸区成为亮点。凭借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上海自贸区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在上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16年1-5月,上海自贸区实到外资29.26亿美元,占全市的41.9%,境外投资中方对外投资额128亿美元,占全市的71.5%,充分证明自贸区能够有效释放中国经济的制度红利。
虽有红利在前,但新增的7个自贸区,必须看到挑战的一面。一方面,自贸区的数量越多,稀缺价值越小,边际效应会随之递减;另一方面,头两批自贸区,从条件、资质来讲,整体上优于当下这一批,以区位优势为例,头两批自贸区都位于沿海地区,而第三批自贸区大比例地加入了较为落后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何搞活是不小的考验。
自贸区扩容要保量,更要保质。充分借鉴头两批自贸区留下的经验、教训,同时寻找差异化发展的可能性,是第三批自贸区能够成功落地的前提。对于上海自贸区留下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经验,应该充分借鉴。不过,虽然上海自贸区的模式足够成功,却不宜扎堆效仿,这亦是第三批自贸区在落地环节需要思考的关键。
自贸区的建设方向要考虑地区的自身优势,其中包括区位上是否拥有发达的公路、铁路网、深水港以及有一定辐射力的机场,经济实力上能否支撑人才储备、吸引外资进驻等,此外,贸易总量、资源分配、产业基础方面的条件也需评估。自贸区是政策资源的聚集区,但上述条件是否具备,决定了这些资源能否有用武之地。
自由贸易的实质,是各国充分利用自身在全球产业中的比较优势,以分工合作谋取共赢的可能。我国自贸区的再度扩容,有利于在G20峰会上树立中国政府支放自由贸易的积极形象,而要使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真正发挥比较优势,还需要在吸取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将各个自贸区的定位差异化、清晰化,同时纲举目张,最大程度地发挥地区间的协同效应。
(关键字:自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