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打造千亿陶瓷产业集群

2016-10-20 9:46:19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醴陵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产地、中国“国瓷”“红官窑”所在地,被誉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醴陵陶瓷产业被确定为湖南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2006年列入全省50个支持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列入全省“四千工程”范畴。2013年获评湖南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陶瓷产业获得“3年3个亿”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目前,醴陵共有陶瓷企业665家,其中规模企业219家,自营进出口企业139家,有产业工人12.8万人,从业人员近20万人,已逐渐形成集陶瓷材料、陶瓷制造、陶瓷机械、陶瓷颜料、配送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产品包括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工业陶瓷、新型陶瓷五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其中日用瓷产量占全省的94.9%,占全国的14.3%,占世界的10.8%;电瓷产量占全省的98%,占全国的43.3%,占世界的28%。2015年,陶瓷产业实现总产值556亿元,增长13.5%;实现销售额464亿元,增长15.5%;缴纳税收5.4亿元,增长46.8%。近年来,醴陵始终按照“强化优势,优化结构,提升品牌,集群发展”的原则,科学探索路径,深入推进产业发展集群化、陶瓷企业规模化、日用陶瓷时尚化、电瓷电器智能化、釉下五彩瓷高端化、新型陶瓷精专化,力争2020年将陶瓷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

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构建开放融合发展新格局

醴陵市市长康月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醴陵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新机遇,顺应世界陶瓷发展潮流,全面扩大开放,加快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步伐,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在产品生产环节开放融合。通过引进企业、吸收技术、流程再造等方式,多层面吸取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瓷以及台湾法蓝瓷的优势,不断巩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地位,打造品种多样、异彩纷呈的日用陶瓷产品和艺术品。近三年,该市成功研发出功能陶瓷、结构陶瓷、陶瓷新材料等多类新产品,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子、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陶瓷专利申请量超过1500件,其中80%实现产业化。去年投资1500万元,将3D打印植入陶瓷领域,又一次为陶瓷产业的“腾飞”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

二是在创作展示环节开放融合。2015年3月26日至4月6日,为期12天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首届湖南(醴陵)陶瓷博览会成功举办,参观人数38.6万人次;现场成交额8760万元,旅游收入1.78亿元。实施陶瓷人才培育工程,全市共有国大师25人,省大师149人。同时,邀请全国各陶瓷主产区的工艺美术大师来醴陵创作,吸引优秀产品来醴陵展出,通过引进企业、展示作品,形成“鲶鱼效应”,倒逼本地企业与世界融合发展。近年来,先后有百余位非醴籍工艺美术大师来醴创作。

三是在产品流通环节开放融合。充分利用醴陵“三高”(沪昆高速、平汝高速、莲株高速)、“三铁”(沪昆高铁、沪昆铁路、醴茶铁路)、商检、海关和铁路口岸等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陶瓷产品流通市场,打造全国陶瓷的博览区、展会区、交易区。总投资27亿元的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已投入使用,项目用地950亩,涵盖展创中心片区、生产基地片区,是展示醴陵陶瓷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成果、扩大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被誉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好莱坞”。

用市场的手配置全球资源 构建整合集聚发展新格局

近日,醴陵市委常委、常委副市长邹志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该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市场配置资源的 “无形之手”与政府调控引导的“有形之手”有机结合,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着力解决产业“小而散、小而全、小而乱”的问题。一是组建产业集团。围绕“5115”目标(5个过10亿、10个过5亿的骨干企业),有序推动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共建,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共同组建产业集团,打造陶瓷产业航母。目前,华联、华鑫等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国光企业改制取得实质性进展,即将复牌恢复上市;阳东电磁登陆三板。二是打造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采用PPP模式建设产品研发、供应、展示、营销、检测、培训六大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产业发展合力。目前,标准化泥釉模配制中心建成投产,填补了国内泥、釉、模三大陶瓷原料标准化生产空白,生产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6—7倍。与深圳文交会合作打造陶瓷文化产权大数据交易平台。三是塑造产业区域品牌。按照“政府做概念,企业做品牌”的思路,加快“醴陵制造”向“醴陵创造”转变,打响“中国醴陵·瓷彩天下”的区域品牌。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管理标准,创建国家级出口日用瓷、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组织企业参加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统一规范、使用和宣传醴陵陶瓷产品LOGO标识——“中国醴陵·瓷彩天下”。目前,醴陵陶瓷行业拥有 “醴陵瓷器”“醴陵陶瓷”“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红瓷”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拥有 “华联”“红官窑”“火炬图形”等11个国家级商标以及3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四是支持行业协会做实做强。设立陶瓷产业发展基金,自2015年开始,由政府连续5年每年预算资金1000万元,企业每年自筹500万元,支持陶瓷协会做实做强,充分发挥协会在策划支持企业上市、技术改造、产业扩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构建陶瓷产业创新升级新格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陶瓷产业高端化、高新化跨界发展是醴陵市的又一新举措。着力下好“四步棋”。一是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大力搭建创意文化产业平台,推动陶瓷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感染力。目前,该市正依托原国光、群力等老厂区,加快“50年代”项目建设,再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工业化生产的变迁历程,打造集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创意艺术长廊。二是与信息化相结合。设立电商产业园,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华联亿嘉、佳盈贸易等电商企业,力争到2020年培养本土电商企业200家以上,打造全省一流的电子商务特色园区。将大众需求引入作坊生产,实施私人订制,实现“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三是与会展经济相结合。去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湖南(醴陵)首届陶瓷博览会引爆了会展经济,实现签约项目16个、合同引资42亿元。今年,醴陵将继续借助这一平台,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吸取最前沿的产业信息、技术工艺和创意设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醴陵陶瓷会展馆已启动建设,用地面积达20.49万平方米,涵盖陶瓷生活体验馆、百人会议厅、展厅、宴会厅等功能区域,致力打造“永不闭幕”的陶瓷主题场馆,今年9月底投入使用。四是与陶瓷新材料相结合。跟进手机手表陶瓷背板、智能化电网电磁电器、陶瓷医疗器械等招商项目,发展陶瓷技术高新产业,争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今年,一款运用最新陶瓷工艺的防辐射路由器在该市上线,传统工艺与高新科技再次擦出美丽的“火花”。

推动陶瓷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构建千年陶都文化新格局

醴陵市委书记胡湘之对记者说:通过放大“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推进陶瓷与文化建设、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对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为醴陵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是挖掘陶瓷历史。加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沩山古窑址”的开发建设,抓好醴陵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项目推进,打造陶瓷历史文化的研究地、陶瓷漂移族的创作聚集地。广泛征集以“釉下五彩瓷”为标签的主题曲和文化剧,挖掘历史,弘扬文化,打造“世界釉下五彩瓷之都”。二是激活陶瓷旅游。积极顺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气候,加速“旅游助跑”,按照全域化的要求配置旅游资源,规划旅游布局,加快环线建设,完善住、购、娱等要素支撑,将红官窑、李畋殿、陶瓷博物馆等资源“串珠成链”,促进醴陵从旅游“驿站”向大众“目的地”转型。三是做精陶瓷体验。推进融陶瓷艺术城图兰朵酒店、大师创作楼、陶瓷古村落、陶瓷特色街区为一体的陶瓷生产体验区建设,着力打造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促进“产品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2015年,醴陵市陶瓷体验参与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四是提升陶瓷元素。坚持陶瓷文化与城市创建相结合,把陶瓷元素嵌入城市家居,将株醴高速、东城大道、醴陵大道打造成陶瓷文化示范路,让陶瓷文化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交汇融合、相得益彰。今年,醴陵重磅推出渌江新区、陶瓷博览园、“瓷城古韵”3个“百亿”工程,浓墨重彩地融入陶瓷元素,加快建设以现代陶瓷产业文明为主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五是促进陶瓷交流。利用陶瓷展示平台吸引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前来讲学,争创陶瓷行业高峰论坛举办地,提升醴陵陶瓷文化向心力。今年3月,醴陵市成功举办“陶瓷产业电子商务升级发展论坛”,全国各路陶瓷电商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互联网+陶瓷”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关键字:陶瓷产业)

(责任编辑: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