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太精美了,很值得一看。”7月16日,是星期天,辽宁省博物馆正在举行的“千年马约里卡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又迎来了一个参观的热潮。很多观众对来自意大利的陶瓷精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记者了解到,从6月30日到7月16日,开展仅半个多月时间,辽博就迎来了三万多观众来参观。
马约里卡是意大利锡釉陶的统称,15世纪马约里卡装饰陶传入意大利著名的陶瓷重镇法恩扎,从此法恩扎的马约里卡装饰陶逐步发展和繁荣并享誉世界。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因其历史悠久、藏品丰富,201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见证古迹和平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在13世纪锡釉陶传入意大利之初,锡釉陶的装饰主要是紫、绿两色。而马约里卡则以青花为饰,运用的是辗转从西班牙锡釉陶传来的技术,到了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颇为流行。当时正值中国元末明初,是中国青花创烧并开始风行的年代。有专家学者考证,中东地区最古老的制陶中心萨马拉,可能是中国元末明初青花原料的来源地。由此推测,马约里卡青花装饰的流行,或与中国青花原料来自中东,以及这一时期中国青花瓷在中东的传播密切相关。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明清时期通过海路,中国的瓷器大量远销往西方,特别是青花瓷器普遍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15世纪至16世纪,马约里卡更进一步受到中国明代青花瓷器造型与装饰的影响。在16世纪20年代,一些意大利陶工迁居荷兰,开始了荷兰的锡釉陶生产,并以仿制中国宜兴陶器为主。17世纪初,荷兰的陶器生产集中在德福特,其产品成为德福特陶。后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大量输入中国瓷器,陶器的装饰转向模仿中国的青花而摒弃了意大利的装饰风格。到了18世纪,在东风西渐影响下的马约里卡陶瓷艺术,和工艺中经常模仿中国明代瓷器,马约里卡无论从花鸟、动物等装饰题材,还是勾勒渲染的装饰方式,都明显借鉴了中国明朝万历青花的装饰技法,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色彩的崭新气象,表现出浓郁的东方趣味。
在展品中,记者看到有一件《折磨人的农牧神的脸》与著名画家毕加索(1881年——1973年)有直接关系。在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毕加索有机会接触拉米艾陶瓷厂,这满足了他对陶瓷的好奇,并激发了创作灵感。1947年夏天起,毕加索开始探索陶艺,他把不同的形状和纹饰交替整合,并在绘画中融入粘土雕塑手法,创作出近乎幻觉的效果。毕加索的陶艺作品受希腊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影响,也和神话故事有关,并同时使用洞窟壁画工艺,因此,兼有前哥伦布时期艺术风格,这是对伟大的远古陶瓷文明的一种致敬。
此次,“千年马约里卡精粹——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共撷取了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藏精品陶器141件/组,通过展示这些从中世纪到近代各个重要时期以及各主要代表性艺术流派的杰作,将马约里卡工艺从产生、传承、创新到发展的历史演变轨迹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通过本次展览,观众可以在欣赏西方陶瓷艺术的同时,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美。
(关键字:陶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