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德铜泗洲厂一次性派发了5万多元的红包,嘉奖了刚刚获评的76个厂、段、班组级“双创”项目。这也是该厂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引领微创新,真正从制度层面摆脱了基层创新“可有可无,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尴尬境地,使每个员工的创新原力觉醒、人人走心。
在基层一线,“小点子、小技改、微建议”可谓司空见惯、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往往或易被忽略,或束之高阁,或胎死腹中……
近年来,泗洲厂创建了两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而其骨干成员大多分散在各个岗位。“整合资源、集中技术优势,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放大创新效应”成为了一个新课题。
该厂经过大量调研发现,职工中许多小点子、小建议、小技改实用性很强,里面蕴含了许多智慧和经验方法。如果建立相配套制度,搭建好平台进行引导,对员工价值进行认可,那么就能有效激发员工“双创”热情,产生无数个金点子、大技改或好建议。
为此,该厂制订下发了《关于<发挥泗洲选矿厂劳模创新工作室资源优势,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和开展创新项目评比办法(试行)>的通知》,以更好对接公司和矿双创要求,让双创真正“落地”。
然而,文件下发之初,各工段却有些波澜不惊。等待、观望、询问、行动、跟风的……各种心态、想法、做法都有。
“没想到,短暂沉寂之后,各工段班组都开始动了起来,‘双创’之风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负责此项工作的缪国斌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
“我们了解到厂里这次是动真格的,动作不快、做的不好都不行啊。等评比的时候,如果啥项目都没有,被考核不说,面子上也挂不住。”一位工段长早已按捺不住。
员工“原创、首创”被认可,创新大有可为,成为今年春天最美的话题。
“员工的双创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这么多,有点超乎我们的预期。”负责归纳、整理、核对此项工作的该厂工会工作人员郭小平指着双创项目汇总表说。
的确,上半年,该厂共征集到109个项目。其中机械类78项、电气类12项、选矿综合类达19项。按照三个类别,分别由分管厂领导组织郑钢劳动创新工作室和徐虎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骨干成员,进行了现场评审和集中评审。经过认真筛选、复核后,最终确定了20个厂级、22个工段级和34个班组级表彰项目。
“以前我们换一个皮带首轮,就需要六七根钢丝绳,穿钢丝绳就要2个多小时,误工误事,还不安全。”皮带首轮拆装器发明成员邱峰说。
“像我们这个班,绝大多数都是五十几岁的人,人少检修任务重,不动点脑筋都不行。你看,这个自己做的动锥吊装器,省心省力还省钱,光起吊动锥用的钢丝绳一年就可节约近万元。”钳工廖昌隆在圆锥厂区指着动锥吊装器满脸自豪。
“几百块钱的奖励对我们来说虽然不多,但价值能被认可,原创得到尊重,这比什么都强。我们还希望厂里能给我们多些指导和支持。”维修组长华攸庸道出了基层员工的心声。
好风凭借力。下一步,该厂将对这些优秀项目进行集中展示、讲解和固化推广,并不断完善相应的机制体制,利用劳模创新工作室去集中解决一批制约生产的难题,去引导、培育和带动一批新项目,让“全员创新、草根创新”成为一种新常态。
(关键字:德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