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稳步升值逼近6.5 中性降准呼声起

2017-9-7 14:31:45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伴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降准呼声再起。

近一个月来,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已从6.72一线回升至6.52,涨幅达到近2000个基点。9月6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5311,较前日上调59点,连续8个交易日调升,为2015年以来最长连升。

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8月底以来人民币连续加速升值,其实是过去积累了长达2年的未结汇头寸及阶段性看空人民币头寸的反向平盘推动的,未来存在突破6.5的可能。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企稳回升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打开了空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大幅压缩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余额,可以达到“中性”降准的效果。虽然“中性”并非“大水漫灌”,而是解决流动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但也有观点认为,降准的宽松信号太大,且时机不对。

结汇需求助推人民币升值

“之前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多数企业没有及时结汇。但总有需要人民币的时候,而且人民币利率比美元利率高,资金放在离岸要承受负的利差。如今人民币一直在升值,企业就觉得扛不住了。”一位资深外汇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陈健恒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变化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相对于美元一直保持稳定。而从今年初开始,美元指数就已经告别了去年末以来的强劲势头,开始缓慢下行。于是,人民币贬值压力降低,外汇储备也趋于稳定。

第二阶段,5月份下旬,央行在汇率定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后,人民币汇率开始相对于美元升值。5~8月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元持续走弱,美元指数在5月下旬的97.2附近一路走低,在8月初最低跌破93。不过,在这个阶段,市场对人民币走势仍持有一定疑虑,尽管贬值预期减轻,但对人民币是否会重新升值将信将疑。此间,人民币的结汇阶段性增强,外汇占款的下滑压力进一步减轻,但尚未回到很强的结汇需求以及外汇占款大幅回升的状态。

“第三个阶段则是8月份至今,人民币在7月末8月初连续突破6.75和6.70两个重要关口后,市场心态开始发生一些重要变化。”陈健恒分析,虽然美元指数未必进一步大幅下跌,但人民币依然相对于美元补涨。人民币在这一阶段的升值其实是过去积累了长达2年的未结汇头寸及阶段性看空人民币头寸的反向平盘推动的。一旦人民币突破一些重要关口,会触发一些止损盘的平盘,企业的结汇情绪也会上升,带动银行自营盘也跟着买入人民币。

数据也显示,近一个月,在岸人民币对美元从6.72一路回升至6.52,涨幅达到近2000个基点。8月底以来,人民币走升速度明显加快。

陈健恒认为,人民币8月底以来连续突破6.60和6.55关口,其实是结汇需求增强推动的结果。

“过去长达2年的贬值预期积累了太多的未结汇头寸,这些未结汇美元囤积在在岸和离岸银行,使得境内和离岸美元流动性相对宽松。但中美利差在今年上半年扩大,人民币融资成本升高使得持有美元的机会成本上升。”陈健恒分析称,对企业而言,与其融资人民币使用,不如将此前积累的美元头寸结汇成人民币使用。美元进一步走弱的情况下,重新结汇对企业而言是更优选择。

激战6.5

一路披荆斩棘后,人民币短期内是否有希望继续突破6.5这一重要关口?

在岸人民币8月30日以来一度录得六连阳,连续攻破6.60和6.55两个关口。但在几度逼近6.51后,在岸人民币略有回探。

上述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最近几个交易日其实有机构在获利了结。另外,近期由于人民币升值较快,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购汇大单。

陈健恒对记者分析称,人民币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方面,“8·11汇改”以来,央行开始将人民币重新锚定一揽子货币而不是锚定美元。2016年人民币相对于CFETS(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一揽子货币保持稳定。但今年前5月,由于某种程度上重新锚定美元,而美元贬值,人民币在前几个月实际上是相对CFETS一揽子货币贬值的。直到最近2个月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后,对CFETS一揽子货币才重新升值。总体来看,从年初以来,人民币对CFETS一揽子货币仍是小幅贬值0.5%左右。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美元指数年初至今的跌幅为9.6%,而人民币年初至今相对于美元升值了6%左右,仍低于美元指数的跌幅。因此,无论是相对于CFETS一揽子货币还是相对于美元指数,人民币目前对美元仍有一定补涨空间。未来突破6.5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外汇分析师韩会师则认为,如果美元指数能在92附近稳住,人民币的强势上攻行情不会延续很久。但如果美元再次掉头向下,人民币突破6.50的难度并不大。

截至发稿,美元指数报92.08,再度考验92关口。

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短期来看,美元走势仍需观望。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近日表示,尽管市场普遍认为美国通胀低于预期,但低通胀主要受到一些临时因素扰动,加息的步伐仍将取决于通胀数据的变化。

业界呼吁“中性”降准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人民币企稳将打破汇率市场的单边预期,减轻资本外流,进而有助于国内资金面和流动性预期的改善,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空间将继续提高。”

近期,伴随着人民币的稳步升值,市场上再度出现降准的呼声。

九州证券邓海清表示,货币市场流动性偏紧已经持续了较长时间,超储率已经从2016年以来的最高值2.4%下降至2017年二季度1.4%的水平。流动性失衡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一,DR007与R007(同为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两者区别在于DR限定交易机构为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品为利率债)分化明显,反映出银行与非银体系的结构失衡;其二,同业存单发行量居高不下,大型银行资金相对宽裕、中小银行负债压力凸显,反映出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的结构失衡。

邓海清认为,随着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释放、央行预期引导加强,“降准”政策窗口期到来。其一,人民币进入趋势性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已经达到5.8%,汇率给予了央行政策足够的降准空间;其二,央行预期引导加强,市场对降准不会过度解读的可能性较大,对市场影响温和。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此前提出了“中性”降准的说法。他认为,当前金融体系流动性压力较大,在整体流动性水平并非十分充裕的情况下,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还表现出结构不均衡的特点。

明明表示,所谓的“中性”降准,即是在全面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大幅压缩短期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余额,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操作配合降准,能保证流动性总量基本不增加的前提下修复结构性失衡问题。

“首先,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释放流动性支持;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惠及中小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明明认为,在当下金融体系流动性水平整体不高、流动性结构失衡凸显的背景下,这种降准并不是“大水漫灌”式流动性投放,而是“中性”的流动性结构调整和修复。

不过,央行参事盛松成9月1日在上海举行的“清华五道口金融家大讲坛”上表示,目前降准概率不大。他认为,降准的宽松信号太大,与当前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去杠杆的总体基调不符。降准和降息一样是有周期的,即开启降准后,一段时间内就不能升准。但目前中国经济还处于L型,L型会持续很长时间,没有到降准的周期。此外,增加基础货币供应能够和降准一样,起到增加银行流动性的作用,因此央行会选择政策信号没有那么强的货币市场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点对点增加基础货币供应,而不是降准。

 

(关键字:人民币 货币政策)

(责任编辑:0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