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陶瓷市场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陶企最不愿面对什么?

2018-2-8 9:21:05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2017年,虽然陶瓷行业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压力,但勇于拼搏而又智慧的陶瓷人,终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大部分企业销售业绩同比有所增长,企业品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批绿色制造样板工厂涌现……

2018年的陶瓷行业,开门伊始出现两大现象:一是受环保压力,更多产区的陶瓷厂不得不提前熄火停窑,进入冬季检修季节;二是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荒,一些品牌企业的备货计划不断受挫,面临着春节过后供不应求的局面。

2018年的陶瓷行业,仍然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来自政府部门“一刀切”式的环保整治、“煤改气”将在更大范围内实施、房地产调控下的需求低迷、大品牌对中小企业不断进行市场挤压、自动化智能化改造迫在眉睫、消费升级带来对热销产品需求的变化、渠道裂变不断冲击传统营销模式、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走高、周边陶瓷生产国的崛起令出口面临重重包围……

诸多的困难和压力等待着2018年的陶瓷人去一一破解。这种压力,一部分来自市场,一部分来自政府。

对于来自市场的压力,身经百战的陶瓷人其实并不惧怕和担忧,因为这么多年的市场锤炼,早已培养了他们强大的抗压能力,企业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化被动为主动,针对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举措,在惊涛骇浪的市场中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而对于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企业却有点忧心,这种压力往往是被动的,而且束手无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面临着一纸红头文件强令停产的厄运。

因此,对于2018年的陶瓷行业来说,最大的压力仍然是来自政府部门的环保整治,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企业,都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加快升级,积极应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避开来自政府部门强有力的环保整治风暴。

2017年,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煤改气”,虽然因冬季取暖危机而被环保部紧急做出调整,但2018年陶瓷企业的“煤改气”仍然压力山大,会有更多产区、更多企业被政府部门强令实施“煤改气”。虽然天然气烧制的企业其废气排放未必比燃煤企业更环保,但政府部门历来喜欢“一刀切”,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实施“煤改气”,一方面企业要加大投资进行窑炉等燃烧系统的改造,另一方面即便改用天然气,也面临着气荒的不确定性,但无论怎样的担忧,种种压力和后果最后都只能有企业来承担,因此,实施“煤改气”和应对气荒,将成为2018年行业面临的新常态。

2018年,更多“一刀切”式的环保监管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任何一个产区,陶瓷企业的环保整治水平都是参差不齐,有些企业环保意识强、注重治理,达标排放,有些企业环保意识差,舍不得投资,经常超标排放,但政府部门在环保整治当中,通常只是按行业污染程度进行简单划分,而不愿根据企业排放情况精准施策,这种无区别的整治举措,陶瓷企业受伤时往往是成片成片,而非个别几家,处在工厂集中度高、污染相对较重的产区内,即使某家企业的环保治理卓有成效,达标排放,也有可能被“一刀切”。这样的现象,2017年比比皆是,2018年,仍将再现。尤其是遇上区域环保排放值爆表和重大政治活动,陶瓷企业常常被无理由停产,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2018年,那些生产相对集中的陶瓷工业园区将会成为新一轮环保整治的重点。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部门都喜欢规划陶瓷工业园,在有限内的空间内聚起数十家陶瓷企业,由此造成园区环境重度污染,而各大产区数次陶瓷产业的环保整治,首当其冲就是那些陶瓷厂相对集中的区域。

目前,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中,高安、恩平、藤县、建平、法库、内黄、临沂等都仍然比较集中,虽然许多产区早已实现了“煤改气”,但由于陶瓷企业数量较多、集中度高,2018年会面临着新一轮的环保整治压力。

2017年,淄博、夹江两大产区针对陶瓷企业污染进行了大面积的整治,并实施“退场进园”计划。虽然这种举措会在企业进场过程中升级生产装备和环保设施,减少排放,但又一次的“集中”,再次为环保超标埋下了危机。因此,从根本上讲,“退场进园”后统一使用天然气、统一高标准环保治理,只能阶段性改善陶瓷行业高污染的现状,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规划。而陶企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适度分散布局,而不是统一规划,“退场进园”,集中生产。

2018年,环保领域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是肇庆市陶瓷原料集中供粉生产基地。粉料统一制备后,将会使肇庆及周边佛山诸多陶企取消喷雾塔、减少水煤桨和天然气的使用量,从而大大减少各类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无论怎样,对于2018年的陶瓷市场,环保仍然是最大的压力,也是陶企最不愿面对的生死危机。

(关键字:陶瓷)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