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回应称,全国自来水管道长度100万公里,污水管道只有60万公里。他表示,针对黑臭水治理,总的投资数量是很大的,超过一万亿没问题。
近日,有媒体称,黑臭水体整治涉及到大量的投资,大约要花费7000亿人民币。26日,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回应称,全国自来水管道长度100万公里,污水管道只有60万公里。1公里污水管道大概需要300万,还有30、40万公里的长度,光污水管网就需要一万亿的缺口,这个缺口是指参照供水来说的,另外还有污水处理厂,还有河道的综合整治,总的投资数量是很大的,超过一万亿没问题。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会公布治理情况。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张波说:“一说到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想到的就是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投入毫无疑问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单靠各地财政投入,面对上万亿的治理市场,地方财政是担不起来的。”他认为,需要通过政府更好的发挥作用来激发和保障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潜在的环保市场变为现实的环保市场。
他还称,一些收费标准提高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财政就要统筹兼顾来解决问题,而不能说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去深化改革,就不去调整这些收费标准。
张波表示,黑臭水体整治完之后,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老百姓高兴了,还会拉动周边的地产、房产、人气。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有综合的意义。“很多地方只是机械的看这个问题,觉得我这个地方比较困难,财政困难,我没钱,这个事情我就不作为,我就有理由,不是这样的。”
“督查发现,一些地方对黑臭水体整治不够重视,不够认真,甚至还存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比较突出、黑臭水体治理治标不治本、治理成效不稳定等问题。”张波说。
“我们不是笼统地反对治标的措施,时间紧,任务重,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这一点,我们是赞成的,关键在于你不能单治标不治本,那就是形式主义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重在治本我们不反对,调水冲冲我们也不反对,只要你有水调。但是你不能治标不治本。”张波说,有一些城市采用临时性的污水处理设施,用河道截污,把污水放到河道里来,在河道下游建一个临时性的污水处理设施,效果不能保证,而且一下雨根本挡不住,很容易造成水体反黑。
针对少数地方在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的行为这个问题,张波表示已经有了解决措施, 大致上用了两招:
第一是形式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这是这次督查的一次创新,不仅要看感官上是否消除了黑臭,包括公众调查说满意的,包括监测数据说消除了黑臭,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形式督查。
同时还有实质督查,所谓实质督查就是要对污水垃圾处理体系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了,是否有效发挥了作用进行督查。比如说,督查人员会跟当地的同志要翘棒、铁锹,会在室内查阅资料,看截污管网怎么铺设的,然后在上中下游选那么几个节点,去撬井盖子,撬开以后里面没有水,说明毛细血管没有建起来,这套管网体系没有发挥作用,这就是问题。如果有水,打上来一看是清水,说明可能是雨水,也可能是地下水,不是污水,说明没有发挥作用,生态环境部不认这个帐。管网可以了,督查人员还会查污水处理厂,看进水是不是正常,一个地方生活污水进水浓度是有一定的正常范围的,比如说300毫克/升,可是督查人员发现有些污水处理厂100毫克/升都不到,只有几十毫克/升,所以地方政府报上来说污水处理率达到90%多,实际上水费两成多,生态环境部怎么可能认这个帐呢?
垃圾收集处理也是一个道理。所以通过这样的实质督查,就把一些所谓弄虚作假的行为爆出来,即便是当地老百姓暂时认这个帐了,生态环境部也不认。通过形势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可以有效的防止弄虚作假。
第二,公众全过程参与。在这之前生态环境部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接受公众举报,民间环保组织也组织一些群众来监督,在这过程当中,生态环境部会广而告之,接受群众的举报。即便督查人员走了,也还有微信公众号。老百姓依然会很方便的举报他身边的哪一条河又反弹了,或者是黑臭,只要生态环境部核查属实的,都会纳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清单,督促有关地方一一的整改落实,而且整改的结果会向社会公开。
这两招应该可以有效的破除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能也还会有不断的翻新花样出来,生态环境部表态,会根据新发现的情况在工作上进行改进。
(关键字:黑臭水体 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