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走强仍临“叫好不叫座” 氢能又要添一把火了?

2019-7-10 8:51:13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零排放、零污染,被业界冠以“终极新能源动力解决方案”称谓的氢能开始起风了。

氢能属于科创板重点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9年,氢能首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自此之后,氢能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和产业经济关注的重点。而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最近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涉及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内容就有4项。

数据显示,2019年1-5月,我国燃料电池车产量达494辆,是去年同期产量的5倍。而在2018年,我国氢能产量约2100万吨,如按照能源管理,换算热值占终端能源总量的份额为2.7%。《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中明确,到203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吨,在终端能源体系中占5%。其中将建成加氢站1000座,氢燃料电池车达到100万辆。

受政策推动,在氢能主要应用场景的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大量的企业开始涌入。从分布情况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河北六省市产业链相关企业合计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51%。国内权威机构预测,近年来政策激励和发展计划催生了33个产业链上市公司,以及41个已建立燃料电池汽车装配线的汽车制造商。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氢能产量将突破2000万吨。

从氢能制取网络,到氢能的存储、运输体系,再到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的氢能应用,氢能产业链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有人说为了达到终极清洁能源,必须是水电解,可是以当前的技术,水电解成本又高,不能普及使用。“从技术角度看,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在约五年内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如今,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已被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

尽管投资已超过2500亿元,但落地的项目并不多,已投入到关键环节以及到位的资金和资源很少。当前全国氢气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但在消费领域,仍然主要作为工业原料,氢的“能源化”利用规模很小。氢能产业链主要包括了三个环节——上游制氢、中游储氢和运氢、下游用氢,而目前整个产业链最大的弱点并不是安全性问题,而是中间的储运环节。由于氢能的远距离运输成本较高,导致有效经济半径小,有廉价氢源的地方才能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

目前我国加氢站整体运营16座,在建23座。而在上述已落成的加氢站中,多数仅供示范车辆加注使用,尚未完全公开。加氢站审批流程复杂、盈利能力有限、回报周期长都成为其前行的“拦路虎”。虽然上海、佛山、武汉、如皋等地明确了加氢站建设的主管部门及审批流程,但全国性的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尚未出台。

为解决这些问题,相关部委层面正在考虑把氢气定义为能源使用,与天然气享有同等地位。虽然采用液氢储运的方式可降低用氢的成本,但我国液氢相关的装备制造及产业化才刚刚起步,液氢储运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待时日。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渐完善,技术标准的逐步规范,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加氢站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按照相应规划路线,未来5年内作为燃料增量有限,工业副产制氢因成本较低且接近消费市场,将成为有效供氢主体。

(关键字:环保)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