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防治计划》提出,到2020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伴随2020年水环境治理大考期限的将至,区域环境治理时代的来临,体量大、综合型强的“大块头”水环境治理项目纷至沓来。
中国水网不完全统计了2019年度投资额在20亿以上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共计22个,总投资额累计约1131.19亿(如有遗漏,欢迎补充)。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是134.08亿的广东东莞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EPC+O项目。
中国水网观察发现,这22个水环境治理“大块头”项目绝大多数被“中”字头企业拿下,据不完全统计,中电建在其中揽获282.66亿项目“大餐”。中国水网2019年3月份曾盘点2018年以来的水环境项目,其中国企、央企参与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就有22个,项目投资额累计约656.22亿。这或许与传统基建项目接近饱和,“中”字头央企利用政策红利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关。
水环境项目多为PFI类,缺少经营性,容易造成“工程进运营退”等问题。伴随PPP规范和大考将至,水环境治理市场项目竞争格局也发生了些许变化,水环境EPC项目占比逐渐增大。根据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此前在“2019(第十七届)水业战略论坛”上发布的数据,2016-2018年度,新中标水环境项目中,EPC模式占比显著上升,PPP模式占比则从25%下降至11%。
一些地区甚至开始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理方案,“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的模式在水环境治理项目中开始备受关注。目前,这类项目主要聚集在广东等地区,比如广东东莞市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EPC+O项目、广东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EPC+O)。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有较强拿单实力的A方阵环保企业,今年在该领域的拿单频度稍有放缓。动辄投资额在几十亿上百亿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对资金的需求强度是可想而知的。在当前金融紧缩、财政减收的大环境下,环保企业选择放缓这部分的投入力度,也是出于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考虑。
另外,在长江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催生出一批沿长江经济带的水环境治理项目,比如湖北荆州市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PPP项目、湖南岳阳市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PPP项目等。
(关键字: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