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史研究有多种方法,亦有多种流派。古陶瓷鉴定只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凭借专业工作者的经验,依靠目测手摸等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这种方法俗称为传统鉴定。
其科学根据有三条:
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
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
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
根据上述三方面获得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摸索出规律。传统鉴定的结论,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但因其简便易行,故目前鉴定古陶瓷,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凭借科技手段鉴定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如碳14,热释光、裂变径迹及化验胎、釉的化学成分等,其结论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客观而准确,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其需要昂贵的科学仪器和精通专业的科技人员方能完成检测,尤其是取样会造成文物破坏,这是文物鉴定中不能允许的。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发展,无损测试的各种仪器已经问世,可直接测试陶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及釉面玻璃相的老化系数。虽然这些方法尚有待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测试其胎釉成分,如发现仿品中掺加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其生产年代。再如测试釉面玻璃质的老化系数,再经排比计算数据,可判断器物的大概年代,再与其它方法和传统鉴定相结合,则可鉴定出该器物的准确生产年代。
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各有千秋,优点和局限性并存,前者易出现主观性错误,后者则因缺少数据,难于一锤定音。
陶瓷鉴定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断时代;二是识窑口;三是辨真伪;四是评价值。现简单叙述如下:
一、 断时代
断时代的要领是把握陶瓷的造型和釉色特征,根据造型和釉色可断定陶瓷的大概时代,如郎窑红釉,一望釉色便可断定其上限为康熙时期产品,再如钴蓝釉瓷器,其上限肯定不会早于元代早期。造型也是如此,如凤尾尊,其上限不会早于清初。再如棒槌瓶,其上限也不会早于清初。还有梅瓶,宋代开始流行,宋、元、明、清历代都生产,但每个时期的造型曲线变化都不一样,把握住每个时代标准器物造型的曲线变化,自能断定其时代。
根据造型和釉色的基本特征,要求鉴定者熟悉陶瓷史,尤其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及其所出的各种图录,是学习陶瓷史的基本教材。近年兴起收藏热,各种收藏类书刊亦应运而生。但其中有不少书刊商业味过浓,又非专业工作者所编,谬误连篇,误导读者,害人非浅。故读者在选择参考书时,一定要慎重。
二、 识窑口
识别窑口即判定陶瓷的产地,,其要领是把握陶瓷的工艺特征,胎、釉及修坯和烧成等,不同的产地均有各自的特征。如耀州窑系产品,同是青釉刻、印花产品,但陕西耀州窑底足露胎处均有褐色铁斑,河南地区产品则均为灰白胎;广西容县、滕县窑产品青釉则为铜绿。再如钧窑系产品,山西浑源窑的红斑在碗内多为对称的十字形,其他窑口的红斑则不规则,而浙江铁店窑则胎薄坚硬,与其他窑口的疏松的灰白胎有明显区别。还有明、清时的宜钧和广钧十分容易混淆,釉色不好区分,但宜兴窑做工精细,胎质细腻。
总之,把握各窑口的工艺特征,是分辨窑口的关键所在。这方面的参考书目主要是各地区专业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报告,如耀州窑、磁州窑、长沙窑、漳州窑、德化窑、建窑、龙泉窑及南宋官窑,均有正式的发掘报告出版,其资料翔实,可资参考。
三、 辨真伪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还需要了解仿古陶瓷生产的历史。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仿古;二是作伪。
1、仿古
仿古代陶瓷生产,最早出现于元代。如元代仿宋代钧窑,南北方瓷区都有生产。再如元代霍县窑仿宋代定窑,亦属仿古。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对前朝陶瓷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而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的仿古陶瓷生产,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历史上的诸大名窑产品。如永乐时仿哥窑;成化时仿汝窑;清雍正、乾隆时仿官窑、钧窑产品等等。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识,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产品。如成化有仿宣德产品的;嘉靖、万历有仿成化产品的;天启、崇祯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产品的;康熙、雍正、乾隆有仿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产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产品的等等。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识,也有少数署本朝款识的。
上述这些仿古陶瓷多是应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鉴定这类瓷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被仿时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时代陶瓷的特征。只要把握这两条原则,反复比较,自可识其真伪。如宫中旧藏成化盖罐,其盖多为雍正仿配的,二者外观近似,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成化则釉质滋润,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别。
2、作伪
陶瓷作伪不同于陶瓷仿古,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作伪也需要仿古,但因为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骗人、赚钱,所以,其方法亦被铜臭熏染,使艺术价值遭到可耻的践踏。
陶瓷作伪起源于清代末年,到民国时期最盛;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掀起一股新的浪潮,大有超过民国之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华大地上进行疯狂的掠夺。文物珍宝当然不能逃脱此厄运。但传世品和出土文物毕竟有限,于是乎,专门制作假古董的行业便应运而生。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假古董作了多少,至今没有人能统计出详细数字。但在本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发明了热释光断代法,用这种科学方法测定,国外某个收藏中国唐三彩甚多的有名的大博物馆,其唐三彩几乎全是伪品。由此可窥,作伪数量之一斑。
要鉴别作伪陶瓷,首先要了解作伪的一些方法,了解这些方法以后,便可顺藤摸瓜识别其真假了。常见的作伪方法有如下几种
(1)、作旧:采用某种方法将新烧好或年代较近的陶瓷作成如传世多年或出土陶瓷外貌相似的产品,叫作旧。作旧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一)、是打磨。具体方法是使用工具在陶瓷表面反复摩擦,使其失去光泽,仿佛是旧的一样。常用的工具有兽皮和葫芦果实的外壳。这种方法因反复磨擦,即使表面很平滑,但也会在胎釉上留下磨擦痕迹。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些摩擦痕迹会暴露得一清二楚。当代打磨有使用机器配以木炭或细砂,像炒栗子一样打磨的,摩擦痕十分均匀,不易看出,须仔细观察。
(二)、是土浸。为了模仿文物在墓中埋了多年而形成的土锈,作伪者常采用将陶瓷在泥土中浸埋的方法,使其产生与出土文物类似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方法是仔细观察其土锈。如仿造的唐三彩很多,其造型多为大件的俑和马,用土浸方法作伪的也很多。但墓中出土的真物,其土锈呈粉状往下掉,假的则整块地往下掉。而且真者其土锈较为牢固,不易碰掉;假的则一碰即掉。当代有些作伪者使用现代化化学粘合剂(如乳胶等)粘土锈,表面很像,但用刀具一刮,便知真伪。
(三)、是用化学药品浸蚀。将新仿的陶瓷放入酸性或碱性的带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中浸蚀,也会获得作旧的效果。鉴定这类伪品的要领是仔细观察其表面的颜色,因为用这种方法浸蚀后,陶瓷表面光泽虽然减退了,但显得十分呆板,与传世品终有一定差距。如果将陶瓷放入粪便之中浸蚀,可得到与传世品极为类似的效果,单用肉眼很难区别真伪。不过鉴定这类伪品也不难,只要将其放入沸水中,便可嗅出粪便的腥臊味儿。
(四)、是烟熏。这种方法一般是将新仿的陶瓷悬挂于厨房灶的上方,任凭其烟熏火燎,待一定时间后,也会得到满意的效果。鉴定这类陶瓷的要领是仔细辨认其油腻痕迹,真者无油痕,伪者多发黄,且有油质感。
(五)、是复烧。将新仿的陶瓷裹上泥土,放入窑中复烧。外裹的这层泥土中混有一种黄土中的结核石,这种结核石粉碎后掺入土中,再配上微量的酸和水,放入窑中烧至700 C~800 C即可。这种方法是当代新发明的,使用不到10年,效果较为理想,既可退去浮光,又可咬上土锈,迷惑了不少人。但仔细观察,其土锈仍是呆板,过于做作。
(2)、旧胎新彩:这种作伪方法也称后挂彩,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一)是直接在旧物的白釉上加彩装饰,使之成为五彩、粉彩、斗彩等名贵品种。这种方法多选择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白釉瓷器加工。
(二)是将旧物的釉磨掉后加刻暗花,施釉二次烧成后再加釉彩绘装饰。如传世品中有将嘉靖白釉瓶磨釉后再刻暗花,施釉烧成后再加五彩的。还有将康熙瓷器磨釉后施釉二次烧成后再加绘墨地三彩的。此外,尚有将旧物直接施上颜色釉的。如传世品中,有将成化青花盘挂上红釉的;有将万历青花盘挂上绿釉的;更多的则是在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白釉器上挂黄釉或其他颜色釉的。
在完成加彩或挂釉的工序后,所有器物都要用上文提到的方法作旧。由此,鉴定这类伪品,要把握两个要领:一是注意作旧的各种痕迹;二是仔细观察其胎釉和彩的颜色。后挂彩和釉的配方与古代的不一样,模仿的再高明,也难于达到与真物完全一样的效果。一定要记住真品的彩釉特征,反复比较,亦不难识其真伪。另外,在旧胎上画彩的瓷器,有的旧胎上有划痕,彩压在上面,划痕中断,用放大镜观察,一目了然。
在所有的作伪方法中,以后挂彩对文物的损坏最为严重。许多真正的珍品,经古董商人的加工,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均荡然无存,实为憾事。
(三)挖补款识:这种方法是将某些已破损,但款识或底足尚完好的瓷器,用刀具将其有款识的底足切割下来,然后再嵌入新仿的陶瓷器上,移花接木,以冒充珍品。民国时期最盛行此技,而且镶嵌技术极为高明,几乎是天衣无缝。当代景德镇也有人精通此术,其伪品也曾在拍卖会上成交。鉴定这类伪品的要领是仔细观察其底足衔接部位胎釉的异常痕迹及底足与器身胎釉的异常变化,并一定要借助高倍数的放大镜仔细观察。
(四)后仿款:仿古和作伪都有仿造款识的,有的直接书写款识,有的是用刀具在底足上刻出款识,然后填釉烧成后再打磨的。
鉴定后仿款的要领是把握真品款识的写法。因为明、清陶瓷工艺分工极细,撰写款识的工匠只负责此项工作;同时代、同一窑口陶瓷的款识多出自同一人之手。即使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因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代款识字体的风格也基本相同。后仿者再高明,也往往只得貌似,而没有神韵,难以鱼目混珠。我国老一辈的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曾用通俗易懂的歌诀,总结出各种真款的特征,为鉴定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
如宣德款识:
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阴篆暗阳阴。
横竖花四双单圆;晋唐小楷最出群。
再如成化款识: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
明字月尖日肥胖,成字一点头肩腰。
成化“天”字歌诀:
天字无栏确为官,字沉云濛浅褐边。
康雍仿造虽技巧,一长两短里俱干。
还有正德款识:
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此外,有些伪款纯系作伪者杜撰,如“景德年制”、“洪武年造”、“大明洪熙年制”等,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只要了解一些陶瓷史知识,便可一望即知。
四、 古陶瓷价值的评定
古陶瓷鉴定的最后一项任务是评定其价值,这项任务是鉴定中最重要的。前三项仅是对古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做出判断,要进一步研究古陶瓷,必须对它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评定其价值,需要有较高的历史知识,美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后,才能独具慧眼,发现真正的珍宝,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评定其价值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价值。如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过几件唐代巩县窑的青花瓷片,虽然仅有几件残片,但对研究青花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其科学研究价值很高,所以这几件残片的身价也随之而高了。再如长沙窑出土有铜红釉彩资料,完整无损者甚少,但对铜红高温釉颇有科研价值,故也十分珍贵。二是艺术价值。如青海柳湾出土的舞蹈纹陶盆,随已残破,但纹饰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艺术有重大意义,所以也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再如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磁州窑马戏纹枕,是研究宋代民俗和杂技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枕虽修补,但仍是国宝级的重要文物。还有明清民窑青花,虽有的仅是残片,但潇洒的画意,令许多艺术家叹为观止,也颇有研究价值。三是历史价值。许多纪年墓出土的陶瓷,因为有纪年可证,造型、纹饰均可作历史研究参考,所以其价值均非一般陶瓷可比。如元青花中的所谓“至正十一型”就是因为器身本身有纪年可证,为研究元青花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如汝窑传世品中刻“奉华”款识的,奉华为宋代宫殿之一,可证明汝窑瓷器确属宋代产品,在汝窑确切窑址未发现前,它的历史价值远远大于其他汝窑产品。四是经济价值。这方面在国内过去不太引人注意,因为我国长期没有开放过文物市场,文物没有市场价格。在一般人心目中,仿佛凡是文物都价值连城。其实不然,文物的科研、历史、艺术价值不同,其经济价值亦有别。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这个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文物出国展览需由保险公司保险,而保险就要求定出具体价格。因此,我们评价古陶瓷的价值时,也不可忽视其经济价值。如有些有些古陶瓷,虽然很完整,但因造型、纹饰均很平淡,且传世品又很多,所以经济价值不高。景德镇青白瓷就是如此,在国际市场上流传较多,经济价值较低,几十件青白瓷的价格,还不如一件定窑白瓷高。有些品种的价格属于不正常的,如所谓“空白期”的青花瓷。陶瓷专家早就指出:空白期指的是没有带官款的明代官窑青花瓷,而“空白期”的民窑青花瓷存世颇多,早已屡见不鲜。收藏者连这个基本概念都没搞清,就糊里糊涂的炒起了空白期器物,竟也引起市场价格的暴涨。尤其是国内一些初入收藏行列着,像争抢吉祥号似的,跟着抢购,但待人们都明白其中的学术含义后,其价格会按照其科研、历史、艺术价格的自然规律,归到它们自已的定位上。
上述四个方面实际是一个问题的四个侧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评定其价值时,不能孤立地分析问题,要全面地看问题,将四个方面综合在一起,方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