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委、政府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责任主体,三省一市和沿海城市(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细。
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领衔挂帅,靠前指挥,各部门协同作战,形成陆海统筹、河海共治攻坚合力。天津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高,2019年全年为68.3%,2020年一、二季度分别为64.6%和81.4%,大幅高于攻坚战目标要求;1-8月,纳入消劣行动的5个入海河流断面全部消劣;入海排污口监测溯源工作稳步推进;岸线修复任务提前且超额完成。
河北省试行水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降低陆源污染物入海量,提升入海河流水质,取得明显成效。河北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保持优良水平,2019年优良比例达到97.3%,2020年一、二季度分别为99.6%和99.4%。1-8月,国控入海河流断面水质均值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消除了劣V类。
秦皇岛市通过深入开展入海河流达标攻坚行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等工作,减少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20年一、二季度近岸海域海水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均达到100%。积极推动9个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已累计完成滩肩补沙约近120万方,修复岸线约7.7公里。
沧州市开展减排、增容系统施治,治理修复石碑河、廖家洼河等重点入海河流,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水V类主要指标要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沧州市自我加压,自主谋划黄骅湿地(西区)和南大港湿地(北部养殖池塘)两个生态修复项目并已顺利开工,预期修复湿地总计381公顷。
辽宁省委主要负责同志两次组织召开全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调度会议,持续保持高位推动。组织实施14个生态修复项目,滨海湿地和岸线整治修复任务同步快速推进,已修复滨海湿地超过1100公顷,新增修复岸线20公里以上;2020年一、二季度全省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均达到95%以上。
锦州市以大、小凌河2条国控入海河流治理为抓手,加大监管力度,推进入海河流污染治理,1-8月,大、小凌河国控入海断面实现消劣;组织实施4个生态修复项目,已完成修复滨海湿地面积280公顷。作为海洋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城市,计划在“十四五”期间,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力争将锦州市北部湾区建成“美丽海湾”。
营口市陆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对河流实施精细化管理,曾经问题严重的大旱河营盖公路断面水质1-8月消除劣V类,5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变化幅度同比改善77.7%;在基本摸清入海排污口底数基础上,对排查出的1126个入海排污口全部开展现场溯源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修复项目,组织实施了3个生态恢复修复工程项目,其中,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已于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共修复湿地面积68公顷,修复岸线2.12公里。
山东省组织召开全省视频会议,分管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推进攻坚战各项任务。莱州湾近岸水质明显改善,2020年一、二季度全省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分别为76.2%、76.0%;2个纳入消劣行动的入海河流断面1-8月实现消劣;组织实施29个生态修复恢复项目,已修复滨海湿地2110余公顷,新增修复岸线27公里。
东营市坚持陆海统筹,强化污染源头治理。严格管控直排海污染源,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省首家实现排污许可证核发全覆盖。加强入海排污口整治,对1202个入海排污口进行了溯源排查,对394个排污口进行采样监测,对212个排污口进行了封堵、取缔。组织实施的3个湿地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均已完工,完成退养还湿546公顷,种植碱蓬1759公顷,修复岸线4公里,已提前超额完成湿地和岸线修复任务。
烟台市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抓好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大力开展生态整治修复。共排查渤海各类排污口2280多个,对发现的39个疑似问题排污口进行整治,由市政府挂牌督办,确保排污口整治不到位不放过,废水来源不查清不放过,验收未达标不放过。组织实施10个生态恢复修复工程项目,已修复岸线长度近13公里。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提升,2020年一、二季度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分别达到88.8%、99.7%。
当然,各地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任务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需要毫不松懈持续发力。例如,部分省市生态修复项目进展仍然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底完成既定任务量;辽东湾、渤海湾近岸海域水质虽已大幅好转,但仍存在波动和反弹;个别入海河流消劣成果仍不稳固,需要高度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关键字: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