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下藏着一条“金腰带”,价值1185000000000元!

2020-11-18 8:54:05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据了解,近日湖南省地质院举办“江南造山带(湖南段)”找矿研讨会,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湖南省地质院、省地调院、301大队、311大队、214队、247队、有色地研院、402队、414队、416队、418队、物勘院等单位的总工程师、金矿项目主要负责人、技术骨干等人员参加会议。

江南造山带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吸引到省部级专家和省内诸多技术高手齐聚一堂?下面来为您揭开Ta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金腰带”?

一、“金腰带”的地理位置

华南板块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在大约武陵期一雪峰期(约距今10亿至8亿年之间)拼贴形成的,此次运动为增生造山一碰撞造山形成江南造山带,华南板块从而进入板内演化阶段。“江南造山带”呈弧形横跨桂北、黔东、湘西、湘北、赣北、皖南以及浙北等广大区域(长达1500 km,宽约200 km)。

江南造山带的位置及“金腰带”的地理位置(图中所标为典型金矿,并未标出所有金矿)

“金腰带”沿江南造山带湖南段展布,以隆起的山脉为主,有连云山、幕阜山、雪峰山、武陵山、八十里大南山等,形成一条“反S型”的条带横亘湖南,延伸近 500 公里。金腰带矿产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主要有金、、铅、锌、锂、铍、铌、钽等。由于江南造山带湖南段分布的金矿资源量极为丰富,集聚了湖南90%以上的金矿,且成带状分布,因此被誉为湖南的“金腰带”。

金遍布整个江南造山带湖南段,储量巨大,浅金远景资源量有望达到 3000 t。按照目前黄金市场价395元/g,经济价值估算能达到1,185,000,000,000(1.185万亿)元!

二、金矿床遍布“金腰带”

沿着这条“金腰带”,遍布着大大小小的金矿床数十个,如银马洞、淘金冲、漠滨、铲子坪、沃溪、大万、黄金洞、雁林寺、七宝山、金山、铜厂等,上图仅列出典型金矿。其中大型矿床 9 个,中型矿床20 个,小型矿床29个。这些金矿中既有开采数百年的平江县黄金洞金矿,也有百年老矿沅陵县沃溪金矿,还有近代勘探发现的醴陵市雁林寺金矿。

黄金洞金矿床地处湘赣交界的黄金洞乡。据资料记载,其开采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距今数百年,因黄金“蕴藏之丰,名传湖广”而得名。黄金洞金矿(化)体赋存于距今约8.3亿年的冷家溪群浅变质岩中。据原国土资源部备案文件,截至2013年9月30 日,黄金洞金矿区准采范围内,金金属量 28 吨。

黄金洞金矿平硐,为矿工下矿通道

沃溪金矿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特大型金矿床,位于湖南张家界以南、桃花源以西,有“一县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为君清”之称的沅陵县境内。与黄金洞金矿和雁林寺金矿所不同的是该矿床还共生锑和钨。

沃溪金矿不仅是湖南省内第一大金矿,还是仅次于“世界锑都”——锡矿山的第二大锑矿生产基地。早在1875 年,前人就在该地发现了金,1895年和1946年又相继发现了辉锑矿和白钨矿。溪金矿累计探明金储量大于50吨, 锑储量22万吨,三氧化钨储量2.5万吨。沃溪金矿属于层控型中低温变质热液石英脉型矿床,矿体具顺层产出、延伸稳定的特点。矿床中的金锑钨在各类矿石中混合共生,金为自然金,呈粒状、片状、微粒状,赋存于石英脉、硫化物微裂隙中,含量稳定。

沃溪金矿金钨锑矿石,受韧性剪切作用强烈变形的石英脉矿石,深色部分主要为辉锑矿,整个矿石含金、钨、锑等有用金属雁林寺金矿发现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当时怀揣发财梦的人们如潮水般涌到雁林寺地区淘金,至今还保留着大大小小的民硐。雁林寺金矿是一个中型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主要以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

雁林寺金矿勘查钻探取出的含金岩芯,矿石为受剪切作用的石英脉,方块状的金黄色矿物为黄铁矿,多与金共生,因金较细小,肉眼难以分辨

金从何而来?

一、前寒武两次金补给事件

——奠定了区域金成矿的物质基础

以黄金洞为例,金矿体主要赋存在前寒武冷家溪群岩层中。除冷家溪群以外,新元古代地层如板溪群和南华系长安组都是各大金矿的主要金源层,遍布在“金腰带”。为什么这些地层富金? 新元古代初期的俯冲-碰撞造山、拼贴导致了古大洋的完全消亡, 扬子与华夏在约8.2亿年前拼合为“华南统一板块”,形成了以冷家溪群为代表的弧后盆地沉积-火山岩及同期岩浆活动。该时期形成的冷家溪群及同期地层金含量达1.09×10–9~52.30×10–9,地层金含量平均值3.62×10–9 (N=542), 为大陆上地壳丰度值1.80×10–9的两倍。 位于武陵运动期间(约8.1亿-8亿年前)的板溪群属造山带伸展阶段的裂谷系沉积;大致位于弧-陆碰撞带以北。板溪群为一套侧向延伸不连续、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变化大的“楔状地层”, 属大陆裂谷环境下的次深水-深水盆地相沉积。该时期形成的板溪群金含量达 1.74×10–9~9.57×10–9,地层金含量平均值3.83×10–9 (N=259),约为大陆上地 壳丰度值1.80×10–9的两倍。 之后江南造山带进入以湘—黔—桂为沉积中心的陆内裂谷沉积阶段,期间发生两次裂谷作用(7.3亿年前和7.2亿年前)。该时期形成的南华系长安组金含量达5.02×10–9~8.00×10–9,地层金含量平均值 5.74×10–9 (N=256), 约为大陆上地壳丰度值1.80×10–9的3倍。

前寒武纪, 江南造山带俯冲、碰撞增生作用, 以及新元古代晚期的两次裂谷作用, 同期所形成的冷家溪群、板溪群以及南华系富含凝灰质物质, 形成了金的初始富集, 是区域上两次重要的金补给事件。

二、多成矿来源参合

——变质流体、岩浆、幔源多方成就

关于成矿物质来源, 目前存在多种观点, 一是来源于地层,二是既来源于地层, 又来源于深部;三是来源于岩浆岩。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不同成矿期、不同类型矿床的金物质来源有差异。

根据大量的硫同位素测试数据,加里东期金矿床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主要继承地层硫同位素特征, 如湘东北万古金矿床、黄金洞金矿床、湘西沃溪金矿床、漠滨金矿床等。印支期金矿床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平均值主要分布于花岗岩硫同位素区域。

不同成矿期内金矿床 C-O 同位素有差异。以平江黄金洞金矿床、沅陵合仁坪金矿床为代表的加里东期金矿床的方解石氧同位素求得相对应的流体的 δ18O 值与变质水(5‰~11.69‰)相吻合,这些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水。

印支期金矿床的方解石氧同位素求得相对应的流体的δ18O 值在 5.8‰~8.3‰, 平均值7.2‰, 不同于变质水(5‰~11.69‰), 而与原生水(5.5‰~8.5‰)或浆水(5‰~7‰)一致; 由于金矿床空间上与印支期花岗岩时空关系密切, 这些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

最近对矿床 He-Ar 同位素研究的结果表明 加里东期金矿床存在较为显著的幔源成矿物质、流体加入。

三、多阶段成矿

——形成独特的“江南型金矿”

江南造山带历经多期多阶段多机制造山作用, 奠定了造山带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 形成湖南“金腰带”现今盆岭相间的基本构造格局。加里东运动以来, 该构造带历经碰撞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了以层滑构造为主要特征的弧形山脉带, 具有多期次、多层次的特点。

区内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导致了湖南“金腰带”独特的成矿特征, 表现为: ①区内多期次成矿作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并存,不同期次金矿床分区成带产出;②以(构造)热液成矿作用为主,如淘金冲金矿、万古金矿、黄金洞金矿和井冲铜铅锌多金属矿,岩浆成矿作用为辅,如七宝山金铜铅锌多金属矿,多种成矿作用并存;③矿床类型有剪切带型、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以及微细浸染型, 矿床类型复杂多变; ④内生矿种以金为主。

深部找矿前景

一、物质基础存潜力

冷家溪群、板溪群以及南华系下部等前寒武系富金地层,奠定了区域成矿的物质基础。初步估算冷家溪群、板溪群含矿地层在2000 m以浅内分散的金矿石约455 000 t;采用地球化学块体估值法,依据已探明金矿床计算的含矿系数(0.018~0.004)估算,雪峰山—幕阜山地区2000 m以浅远景资源量可达3000 t。

二、地勘成果展示深部巨大前景

老矿山边深部金矿勘查取得重要突破。万古、黄金洞、沃溪等矿山深边部找矿取得重要突破, 新探获金矿资源储量达 300 t,大大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大万金矿区 2000 m 深钻, 验证了前期垂向分带模式, 表明江南造山带深部资源潜力巨大。基于前期建立的矿化垂向分带模式, 大万金矿集区深部钻探 ZK808(孔深 2105.35 m)在 1900 m 见矿平均品位 4.35 g/t, 真厚度 3.75 m。对浅部已探明矿体资源量及品位、厚度进行统计, 再结合深孔见矿情况, 仅大万金矿区 2000 m 以浅的金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预测, 远景资源量扩大到 800 t(累计探明140 t)。

千亿黄金宝玉石产业

早在2017年,湖南自然资源厅(原国土厅)就表示将加快金矿成矿带深部找矿勘查工作,以树形象、跨千吨、过千亿为“金腰带”深部探测工程的目标,从而提升湖南黄金和宝玉石在全国的影响力。根据规划,未来3~6年之内,要使湖南黄金资源储量超越1000吨大关,并在今后一个时期,每年实现50~100吨的增长。在2025年前,规划重点发展黄金与宝玉石、矿泉水、新兴非金属等产业,其中,黄金与宝玉石产业的总体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再造一个千亿产业。

(关键字:铜)

(责任编辑: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