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3月底开始,有色金属指数止跌反弹,最高涨幅超43%。2021年春节后,整体价格加速上行,有色金属中以铜为首,形成了强攻之势。近期,沪铜在7万元/吨附近遇到一定的阻力,开始回落,出现震荡走势。
随着市场的“躁动”,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面对铜价攀升至高位的同时,波动风险也显著加大。对于实体企业而言,如何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此次价格的波动是机遇还是挑战?未来铜市场走势如何?带着上述问题,记者对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市场研究机构分析人员进行了深入采访。
何种因素导致本轮铜价波动
对于此轮铜价加速上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金属部主任段绍甫表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经济指标继续向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00万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3%。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今年计划增长6%以上。同时,全球新冠肺炎新增感染人数逐渐减少,各国疫苗的开发和加速推广,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正在提升。供需基本面方面,根据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2月17日公布的铜全年数据,2020年全球矿山铜产量为2079万吨,较2019年相比持平。全球精炼铜产量为239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全球需求量为2533万吨,同比增长6.1%。预计全球铜市场供应短缺139.1万吨,较2019年缺口扩大了近100万吨。从库存方面看,截至2021年1月底,全球主要金属交易所(LME、COMEX、SHFE)的铜库存总量为20.76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4358吨(-17%),处于历史低位。
“除上述因素外,全球各国为应对疫情祭出宽松的政策,导致流动性异常充裕,资金对价格的推动力量不容忽视。同时,美元持续偏弱,也带来进一步支持。此外,中国快速控制疫情,积极复工复产,经济和需求超预期快速恢复,也给了资金进入铜市场的理由。资金和基本面共振,推高LME铜价快速、大幅上涨。”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专家何笑辉认为。
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则认为,价格波动是金融属性和商品属性共振的结果,他表示,从金融属性层面来看,2020年,为对冲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美国等海外发达经济体出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包括无限量QE和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并给居民直接发放财政补贴,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风险资产价格持续膨胀。另外,庞大的流动性叠加疫情对供应链冲击的担忧,全球通胀预期持续攀升,这使得铜的投资需求攀升。国内也通过大规模增加专项债、货币宽松等手段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导致国内利率持续下行。
“其实,早在2012年全球经济减速之后,中国由于出口下滑导致工业品库存大幅积压,终于在2016年,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序幕,但随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下游消费大幅反弹,前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暂时没有新增产能进行替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20年下半年的去库幅度,增强了此轮价格的上涨。2020年4月之后,随着一系列抗疫措施逐步有了成效,国内疫情率先受控,消费开始复苏。但这时候又发现一个问题,由于海外疫情仍在扩散,导致全球物流运输始终无法恢复,最终导致国内一些对外依赖度比较高的品种,随着库存的逐渐消耗而变得供给趋紧,对于铜来说,全球50%以上的消费集中在中国,但中国铜对外的依赖度高达85%,在供需层面,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导致全球矿山减产,物流业中断,铜供应出现短缺。但随着中国一系列抗疫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复工复产工作的全面推进,市场需求逐步增加,这也导致了库存的快速下滑,对应的就是价格的迅速上涨。”华泰期货新能源&有色研究总监陈思捷说。
而3月份铜价大幅回落的原因,程小勇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债收益率攀升引发估值偏高的资产价格重估,投机属性有一定的降温;二是春节后铜价上涨并非国内需求驱动,铜价涨势有点过于偏离供需基本面。
(关键字: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