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矿业盘点之一

2022-1-6 9:33:35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气势如虹开新局,扶摇直上正当时。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国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让世界见识到了中国力量。这一年,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国矿业保持了应有的张力与活力,地质找矿持续突破,智能矿山建设快速推进,绿色已经成为矿业开发的底色,矿山工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日臻完善,相关产业链韧性持续提升。

实践证明,中国矿业的稳健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赋予了我们应对各种挑战的底气。

增储上产,油气领域底气更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往外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并存。向内察,我国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底气和潜力兼具。

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调研期间,看望慰问石油工人。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广大石油职工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指出,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希望石油战线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021年,“三桶油”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重大责任,实施增储上产攻坚工程,着力推动油气保供能力“再增强”。

2021年国内勘探成果呈现出两大特点,即向海洋资源倾斜,向非常规资源倾斜。全年实现多个页岩油储量新发现;渤海新发现两个亿吨级油气田。这与“十四五”期间我国油气资源勘探方向十分吻合。

中国提出“双碳”目标,要求工业生产向能源需求低碳化、开发过程绿色化和产品清洁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正在不断发力,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转化创效能力,形成满足未来油气勘探需求的核心技术体系,突破现有技术桎梏,实现核心技术升级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初步预计2021年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3年回升,天然气产量2060亿方左右、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方,页岩油产量240万吨、页岩气产量230亿方、煤层气利用量77亿方,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一连串耀眼数据的背后,是我国各油气田奋力稳产、增产的真实写照。

产量提升的同时,我国油气勘探领域也屡传捷报:塔里木盆地富满地区新发现10亿吨级超大油气区,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探明10亿吨级页岩油整装大油田,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预计新增石油预测地质储量12.68亿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页岩油、塔里木盆地顺北新区带、鄂西渝东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页岩气新层系等多地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一系列重大发现,为油气增产稳产、战略接续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1年,我国加强油气管网重大工程建设和互联互通,建成南气北上中通道潜江-韶关段、西气东输西段增压等25项工程,新增原油输送能力1000万吨/年、天然气管输能力4000万方/日。储气设施采暖季前实现应储尽储,地下储气库提前超额完成注气计划。

2021年12月30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通报,截至12月28日,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的长庆油田陇东油区及其矿权流转合作开发区,累计生产原油969.72万吨、天然气3.8亿立方米,油气当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这标志着我国新增一个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

一面坚守传统主业,一面开拓全新领域。2021年,也是中国油气行业的绿色转型之年。

通过CCUS、地热等方式,传统油气企业开始探索绿色开采:封碳驱油、变废为宝,我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胜利油田CCUS项目稳步推进。清洁供暖、低碳保供,雄安新区、唐山、德州等地6个地热供暖项目投运,新增供暖面积900多万平方米,是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供暖面积的1.6倍。

瞄准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油气企业开始投身全新赛道。2021年8月,中海油宣布,“十四五”期间,每年拟对新能源业务投资50-100亿元;12月,中石化雄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在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方面,油气企业急谋转型、不甘人后。

保底压舱,煤炭行业稳健有力

如果谈及2021年中国能源热点,榜首之位应归于煤炭。

针对一些地方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存在的不正确认识,“一刀切”地关闭煤矿和限制煤炭产能……中央及时纠偏。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推动具备增产潜力的煤矿尽快释放产能,加快已核准且基本建成的露天煤矿投产达产,促进停产整改的煤矿依法依规整改、尽早恢复生产。

10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李克强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中国能源需求不可避免地会继续增长,供给短缺是最大的能源不安全,必须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着力提高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要针对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继续有序淘汰落后煤电。

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再次强调,煤炭消费“十四五”期间合理控制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对煤电的定位为“推动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1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防战的意见》,还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

2021年11月举行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煤炭问题也是各方争议的焦点,以至于到最后时刻,将协议文本中的各国“逐步淘汰”(phase out)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煤炭,协议才勉强获得通过。

此次煤荒在“双碳”目标提出后的第一年突然出现,如同一个警示。不过,中国政府强大的调控能力,正在迅速化解煤炭短期缺口造成的麻烦。

2021年,我国加强煤炭兜底保障,坚决消除不合理限产措施,分类加快煤矿产能释放,煤炭产量稳步增加。2021年11月10日,煤炭调度日产量达到1205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山西、陕西、新疆等多省区煤炭产量节节攀升;12月,全国煤炭日均产量更是较9月份增加200万吨,全国统调电厂存煤较9月末增加9000万吨,超2020年最高水平。

2021年煤炭“先涨再跌后涨再跌”的行情,总体呈“M”型运行,大起大落巨幅波动。

2021年首月延续2020年末的走势冲高,1月中旬煤价一度达到1150元/吨;2月底降至571元/吨左右,近乎腰斩;进入5月再度调头向上至950元/吨。进入8月2日后,升至1100元/吨再度调头下跌,跌至8月17日的1030元/吨位置。接下来,煤价不再下跌,向上直线上涨,至10月17日,史上最高煤价2600元/吨就此形成。煤炭价格中枢持续上移,火电企业成本冲高。随后,在保供和政策双重打击下,煤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截至目前,煤价跌至820元/吨。2021年内保供阶段共计批准5批次、数百家煤矿产能核增,合计增加产能约4.2亿吨。

“能采尽采、能产尽产”稳定保供的同时,煤炭价格也再一次坚守了“回归理性”的发展思路。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晋能控股集团、伊泰集团响应“今冬明春环渤海港口动力煤保供稳价诚信承诺”号召,集体作出稳价保供承诺,蒙泰集团、汇能集团、兴隆集团等多家企业主动下调坑口煤售价。

在用煤需求和保供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寒冬腊月,煤炭市场呈现供需两旺,预计春节期间,煤价会跌至600元-650元/吨。

在保供稳价的过程中,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从未松懈。2021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迎来“两个历史最好”成绩:连续60个月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连续24个月未发生重大瓦斯事故。

站在“十四五”开端之年的历史节点上,遵循绿色低碳发展的大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煤炭行业在清洁高效利用的道路上再创佳绩。立足于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发展路线,2021年,现代煤化工稳中向好:煤制烯烃盈利增长明显,煤制乙二醇扭亏为盈,煤制油气大幅减亏;新项目的能源转化效率普遍提高,单位产品能耗、水耗不断下降;以陕西省为试点,煤化工行业拉开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的序幕。

在电煤使用方面,我国煤电机组供电煤耗继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并确定了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新目标:到2025年,全国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十四五”期间,节煤降耗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

2021年,煤炭生产智能化取得重大进展:露天煤矿矿用卡车无人驾驶编组成功运行、多种新型快速掘进装备系统现场投入使用、煤炭行业“煤智云”大数据平台建设启动、坚硬薄煤层智能化综采成套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效果显著、矿山鸿蒙操作系统发布、“少人巡视,无人操作”智能采煤工作面迈向常态化应用。更智慧、更高效的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煤炭的崭新注脚。

景气高涨,有色行业霸气冲天

2021年年底,中国有色金属领域发生两起轰动全球的标志性事件。

2021年12月23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稀土集团)在江西省赣州市挂牌成立。第一大股东为国务院国资委,持股比例31.21%,中铝集团、中国五矿股份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20.33%,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股3.90%。

2021年12月27日,紫金矿业旗下西藏巨龙铜业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目前,巨龙铜业正在进行矿山开发的总体规划,重点对低品位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拟分阶段实施二期和三期工程,若项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最终可望实现每年采选矿石量约2亿吨规模,成为全球采选规模最大的铜矿山。在全球新能源革命浪潮对铜需求进一步增长的背景下,该项目将为保障我国铜资源自给能力产生积极作用。

有人说,中国稀土集团这个世界超级稀土巨头的诞生,将对全球稀土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坚持系统思维,增强稀土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工信部此前表示,适度有序投放稀土探矿权和采矿权,加大对白云鄂博矿和中重稀土资源的勘查力度,摸清资源储量家底,扩大资源可采规模,统筹利用国内、国外资源,进一步完善稀土总量控制指标管理,规范进口矿、含稀土资源的工业废料加工利用管理。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有了稀土的“参与”,传统材料性能将得以大幅度提升。同时,稀土是高科技工业的必要元素,比如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都离不了稀土的帮助。

但稀土不是土,而是自然界中17种镧系和其他相似的元素氧化物的总称。稀土又可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稀土虽然重要,但并不稀缺。全球稀土总储量约有1.2亿吨,按照去年年产24万吨来计算,至少能用500年。

这次中国稀土集团在江西赣州成立,进一步奠定稀土产业南北双雄并立的格局。随着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稀土正在被应用到更多的高科技领域,稀土新材料的消费量正在迅速增长。

2021年,有色金属市场热点频现,行情也整体延续了2020年以来的上行趋势。2021年,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复苏,中国经济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双稳”局面,作为典型的顺周期行业,有色金属景气度整体提升。同时,新能源题材持续火爆,提升了市场对相关原材料的投资需求,有色金属中铜、镍、铝等品种不同程度受益。

2021年金属需求端最大的利多来自于新能源产业。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这也带动了新能源电池相关的锂、镍、钴等品种价格大幅走高。

不过,在铜、铝、镍受益新能源发展的同时,与传统铅蓄电池相关的铅却明显承压。虽然年中限电限产等供应扰动也曾推动铅价上涨,但涨幅却远逊于铝和锌。加上近年来,占据铅消费80%的铅蓄电池面临的来自锂电的替代不断增加,需求端的温和增长难以抵抗供应增加的压力,这也造成了2021年铅价相对低迷的表现,以及市场对于2022年铅价重心仍将下移的研判。

供强需弱,铁矿石价不再疯狂

2021年,铁矿石价格一路狂飙,5月份价格飙升至每吨237美元的创纪录水平。由于中国承诺减少钢铁产量,在11月份跌至约85美元。11月,惠誉表示铁矿石价格上涨已经结束。然而,在过去几周,金属上涨了50%。据分析师称,这种波动性将持续到2022年。

铁矿石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为控制碳排放而采取的钢铁控制措施为该金属2021年的表现定下了基调。

2021年初,多数钢企补充铁矿石资源,铁矿石需求有所释放,价格持续上涨。3月,唐山市政府发布二级污染预警,督促钢铁、焦化等重工业企业相应减产。此举削弱了市场对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在农历新年后铁矿石需求增长的乐观情绪,铁矿石价格震荡回落,3月25日,65%进口铁矿石价格为192.37美元/吨,较前一周末下跌6.28美元/吨。

第2季度,唐山以外地区钢企增产弥补了唐山地区的产量缺口,生铁产量超预期增长,尤其在5月1日后,黑色系品种市场价格迅速冲高,多个品种价格纷纷突破历史新高,62%进口铁矿石远期现货价格涨至最高点233.7美元/吨,之后通过政策调控,黑色系品种市场价格明显回落,铁矿石市场价格逐渐震荡下跌。5月8日,国产铁精粉人民币交易价格为1450元/吨;5月14日,涨至1570元/吨;5月28日,回落到1450元/吨。

第3季度,受钢材价格上涨叠加库存结构性变化的影响,钢厂的高炉开工率提升,铁矿石市场需求释放,价格高位波动,小幅探涨。截至8月27日,青岛港61.5%PB粉报价1040元/吨,较前一周上涨25元/吨。

然而,随着钢厂限产、减产力度的加大,生铁产量快速下滑,铁矿石需求萎缩,价格快速下跌。截至9月10日,青岛港61.5%PB粉报价970元/吨,周环比下跌50元/吨。之后,青岛港61%PB粉价格一路下跌至500元/吨附近,逐渐进入寻底阶段。

进入第4季度,铁矿石市场在疲软、低迷中徘徊,需求萎缩,交易平淡,价格再度震荡波动,前跌后涨。以62%进口铁矿石为例,8月27日,其价格为1040元/吨;9月24日为746元/吨。10月份,铁矿石市场价格先涨后跌。10月5日,62%进口铁矿石价格回升至876元/吨,反弹130元/吨;而到10月29日,又回落到806元/吨,下跌70元/吨。

11月份的铁矿石市场价格同样先跌后涨,跌幅大于涨幅。在11月5日,62%进口铁矿石报价697元/吨,下跌109元/吨;11月26日,报价才止跌反弹,回升至640元/吨,上涨74元/吨。11月底,62%进口铁矿石价格与8月底相比下跌630元/吨。

12月份的铁矿石市场价格呈现回升态势。12月2日,62%进口铁矿石报价666元/吨,上涨26元/吨;12月10日,报价700元/吨,上涨34元/吨;12月17日,报价755元/吨,上涨55元/吨。12月13日-17日当周,国内主要地区铁精粉价格普遍上涨30~80元/吨。

从第4季度铁矿石市场价格轨迹可以看出,在10月、11月份,铁矿石市场价格处于震荡下行通道,跌势强于涨势。然而,12月份的铁矿石市场价格却止跌反弹,且涨幅不小,再次进入上行通道。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一是钢厂复产预期是此轮铁矿石价格反弹的核心驱动力。据统计,12月上旬参加统计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粗钢和生铁日均产量为193.43万吨和164.18万吨,日均环比增长12.66%和0.59%。二是受期货市场行情反弹的影响。11月下旬以来,铁矿石期货价格出现一波明显反弹,最大涨幅超过20%。受其影响,铁矿石现货供应市场价格持续回升。三是人为炒作因素推波助澜。在需求低迷、库存高企,供需矛盾凸显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大涨缺乏支撑,不排除有人为炒作因素。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22年初,铁矿石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铁矿石市场价格易跌难涨,震荡下行。有研究机构称:“预计2022年铁矿石价格中枢将下探。”

业内人士表示,2022年初“供强需弱”背后原因有三:一是在2022年1月-3月中旬依然处于采暖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年-2022年采暖季钢铁行业错峰生产。原则上,2022年1月1日-3月15日期间,各有关地区钢铁企业错峰生产比例不低于30%。

二是2022年初部分钢厂仍将处于检修停产状态,产能释放受到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钢铁行业处于检修状态的高炉约220座,影响日均铁水产量约66.37万吨,是近三年来影响铁水产量最多的阶段。

三是钢铁行业优化结构,积极推进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产能置换中,钢企压减长流程炼钢产量,铁矿石需求继续收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基数示范,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此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要求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

从近期公布的钢铁产能置换方案中可以看到,新建炼钢产能在3000万吨左右,其中电炉炼钢产能超过1500万吨,占比超过50%,意味着更多企业选择短流程炼钢工艺。无疑,全国各地碳排放系统建设和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出台,会为钢铁企业多使废钢、少使铁矿石创造条件。2022年,预计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将再度减弱,后期铁矿石市场价格明显上涨行情不大可能出现。

从中长期来看,“碳达峰”“碳中和”仍将是钢铁行业产能释放的负相关因素,对铁矿石需求产生直接影响。总之,铁矿石市场的利空因素并未消失,没有支撑其价格大幅上涨的动力。

专家指出,从中长期来看,在铁矿石供给和需求没有明显变动的情况下,铁矿石价格同样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铁矿石现货价格在80美元-100美元/吨区间,则相对是合理的;超过100美元/吨,基本面、需求面并不支持;跌到80美元/吨以下,可能又有一些高成本的矿山会退出市场,使市场供应趋于平衡。

展望2022年,铁矿石市场将面临强劲阻力。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之前,中国正在推进减少碳排放,预计钢铁产量将连续第二年萎缩,而目前房地产行业正在拖累钢铁消费和更广泛的增长。

铁矿石需求将普遍、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可逆转,瑞银集团预计2022年铁矿石均价为每吨85美元,而花旗集团预计为96美元,凯投宏观预测到2022年年底将达到70美元。

(关键字:矿业)

(责任编辑:01181)